竞技体育论文篇1
关键词: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构想
1前言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共获得了32枚金牌,排在金牌榜的第二位。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良好体育道德,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全世界炎黄子孙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但随着我国奥运金牌数的膨胀,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压力急剧增大。一方面,世界更多国家竞技体育的崛起,不断侵蚀着我国的传统夺金大项;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潜能几乎用尽,难以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发展需求,并且作为一个不太富裕的发展中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全方位改善竞技体育也不现实。因此,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外部矛盾表现为体操、游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失利;内在矛盾表现为奥运会金牌榜的“倒宝塔结构”。本文从分析奥运会奖牌的一系列数据人手,进一步探讨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
2我国竞技体育面临的困难
2.1个别传统优势项目滑坡
我国的传统夺金大项是射击、羽毛球、举重、跳水、体操、乒乓球、柔道、游泳8个项目,历届奥运会中这8个项目的金牌数都占很大比例,从而保证了我国的金牌数在金牌榜的位置步步高升。可以说这8个传统夺金大项能否稳定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奖牌总数量。尽管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拓展了跆拳道、田径、摔跤、网球、皮划艇、排球6个夺金项目,但游泳和体操两个传统夺金大项的优势却丧失殆尽,每项只有1枚金牌入账。
随着各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其他传统夺金大项也很难继续维持其优势地位。一旦这种危机同时出现,势必对我国的“奥运争光计划”形成严重威胁。
2.2奖牌的“倒宝塔”结构
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金牌总数突飞猛进的同时,奖牌的“倒宝塔结构”也13益凸现。这种“倒宝塔”结构是一种整体实力不稳定的表现,与其他各竞技体育大国相比,这种现象是我国特有的。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的“倒宝塔”结构又有所加剧。
有这样三个原因直接导致了这种到三角结构:首先,金牌数量和增长率增长幅度过大。我们可以看到(表1)我国竞技体育l2年来,也就是从1992年的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到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金牌数量大幅增长。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16枚金牌已经是不小的基数,在第27届奥运会上75%的金牌增长率更是让人惊叹,在第28届奥运会上又是14.3%的金牌增长。其次,银牌和铜牌数量的增减有所波动,但总体处于减少状态。第28届奥运会比第25届奥运会的银牌数减少了5枚,铜牌数减少2枚。第三,奖牌总数的增长并不明显。以第25届奥运会的奖牌总数为基数作比较,第26届奥运会的奖牌总数略减少,第27届和第28届奥运会的奖牌总数都小幅度增加。总体来看奥运会的奖牌总数是增加的,但是增加的幅度很小,平均每届的增长率为6%,奖牌的增长数目是9枚,而金牌的增长数目是16枚。
3对我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两种构想
3.1“根基填充”构想
3.1.1构想方案“根基填充”构想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发展竞技体育,通过宏观调控的作用,主动而有序地发展群众体育,建立良好的竞技体育选材培养体系,扩大体育人才的培养面,最终在保持我国竞技体育优势不下滑的情况下,实现竞技体育向产业化过渡,让“倒宝塔”实现“软着陆”。其理论依据是: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可以超前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根基填充方案,只有通过政府强大的政策力度才能得以实现。
3.1.2如何实施“根基填充”构想
3.1.2.1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对广大国民进行广泛的体育文化教育,推进运动训练和学校体育一体化。培养人民群众的体育兴趣,增加体育人口数量,无论过去还是眼前,这都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可以拉近人民大众和奥运大赛的距离,促进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协调发展,又可以为体育产业化提供广泛的消费人群,还能为竞技体育提供广泛的人才选拔范围。
3.1.2.2建立广泛的、系统的运动选材网络。我国现有的选材和培养体系显然不能够满足当前体育发展的需要,其缺陷主要是覆盖面不广。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这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材基础,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相对而言,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运动人才开发比较好,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还几乎没有开发。经统计: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国的冠军得主共50人,有32人籍贯是大城市,8人来自中等城市,6人出于县城或县级市,仅有4人出自乡镇。我国有13亿人口,80%在农村,如何普及广大农村的运动选材和人才培养,将是我国竞技体育长远发展的根本。
3、1、2.3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教练员。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可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一批高水平的教练员可以保证运动项目的持续发展。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教练员的短缺,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体育教练员的涉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便是城市有一定的教练员储备,但高水平的教练员仍然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增加教练员数量的同时,更注重教练员的质量培养。
3.1.2.4最终完成向体育产业化的过渡。体育产业化是加速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作为第三产业,应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从而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逐步走向市场,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快速地发展。
3.2“改变思维”构想
3.2.1构想方案“改变思维”构想是克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在体育界的影响,用辩证的“发展观”看问题,放弃一切对竞技体育的催化手段,不过于追求奥运金牌的数量增长,而让竞技体育自然发展,最终使竞技体育和社会经济文化协调统一。
3.2.2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对竞技体育的危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生活上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发展”这个词已经深入人心。但在竞技体育领域,“发展”常被曲解,人们往往只看重运动成绩的“发展”而忽视“发展”的过程,用金牌数量上的增长来衡量我国竞技体育的收获,用奥运会奖牌项目的增多来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潜力。这样,在平面化的“发展”观的影响下,“只能进,不能退”,逐步将我国竞技体育逼上绝境。许多体校和教练员不以人才的长远发展为目的,偏重于创造成绩,进而违背运动训练规律,拔苗助长。即此一斑,足见这样的发展观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3.2.3辩证的“发展观”与“社会——竞技体育平稳点”“改变思维”就是要改变对竞技体育固有的认识,开发新的思路,进而改变整个体育事业不合规律的发展倾向。改变思维,主要是改变人们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形而上学的认识,把社会发展、群众体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将竞技体育从整个体育事业中孤立出来。“改变思维法”的理论依据是:体育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体育的发展不能无限制地超越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超过了与社会发展相对应的平衡点,将受社会规律的支配而波浪式地向平衡点靠拢。改变思维法的关键是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对我国竞技体育正确定位。换句话说,就是找到一个点——我国现有的经济基础对应的适应的竞技体育状况这样一个点。在此我把它称作“社会——竞技体育平衡点”。
3.2.4美国、俄罗斯和德国所提供的借鉴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近期以来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状态,体育产业化程度也很高。我们从表2中可以看到美国在近四届奥运会的奖牌数和金牌数有增有减,有波动但幅度不大。总体而言,美国并没有一味要求奥运会金牌数量的不断膨胀,而是基本上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这个平均值就可以体现美国现有经济水平所对应的奥运会竞技体育水平。
俄罗斯的奥运战绩受政治风暴、经济萎缩的影响,有所波动,整体上与其经济的浮动呈正相关;德国在统一以后,经过体制改革,综合国力提高了,但奥运奖牌榜的排名却呈下降趋势,第25届奥运会上,德国的奥运奖牌榜排名足第三,到今年的雅典奥运会排到了第六位。对德国来说,以往奥运会叱咤风云的形象也是超前社会经济的虚高表现,奥运排名的下降和奖牌数量的减少本在情理之中。相反,德国的体育产业化水平在逐步提高,其竞技体育的沉浮倒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结果。对此,我国今后不妨引以为鉴。
4结束语
经济是体育的基础,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发展程度。竞技体育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应当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关系,使竞技体育为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
扩大竞技体育人才选拔范围,建立广泛的、系统的运动选材网络,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教练员等措施,可以保证“奥运争光计划”在北京奥运会上的顺利完成,从而,有利于向广大国民宣传体育文化,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应克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用辩证的“发展观”分析我国的“社会——竞技体育平衡点”,使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这样,可以根本解决竞技体育超前发展所带来的多种矛盾,有利于体育事业长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
[3]国务院.奥运争光计划纲要[Z].1995.
[4]国家体委.体育法附件五: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Z].2004.
[5]朱佩兰,钟秉枢,左琼.教练员——中国体育腾飞的关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6]徐金华.关于我国体育体制特点及其发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44—46.
[7]高雪峰.论竞技体育功能多元化与政府之间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
竞技体育论文篇2
本文作者:于文谦崔国文工作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特征及角色定位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态势从奥运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当前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首先,奥运项目分布呈现非均衡性特征。从奥运金牌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优势项目十分有限,基本集中在跳水、体操、乒乓球、羽毛球、射击、举重、蹦床、女子柔道等项目上,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这些项目所得金牌占到总金牌数82%强。纵观我国历届奥运会成绩这一特征同样显著。从1988年到2000年之间我国射击、乒乓球、体操、跳水和举重等5个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在5届奥运会中共获得金牌60块,占80块金牌总数的75%。另外,我国竞技体育在国内项目布局、运动成绩、运动队建设、市场发育等方面存在非均衡发展特征。其次,强项不强,弱项不弱。所谓的强势项目与弱势项目是从项目自身国际影响力而言的。目前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会员数超过200以上的奥运比赛项目主要有足球(208)、田径(210)、篮球(212)等。这些项目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所以受到各国运动爱好者的追捧,普及度极广,因此国际影响力更大,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强势特征故称为强势项目。而弱势项目则指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员数处于在100个左右的项目,如赛艇(112)、击剑(108)、棒球(108)等,强势项目与弱势项目在金牌设置上并无区别,但无疑只有在体育强势项目上具有竞争优势的,才算得上真正的竞技体育强国。[5]根据这一惯例,我国优势项目跳水(155个)、体操(125个)、乒乓球(186个)、羽毛球(147个)、射击(154个)、举重(115个)和女子柔道(187个)等基本都不在强势项目之列。没有一个大项国际联合会数目超过200个。呈现出典型的强项不强,弱项不弱的分布趋势。最后,培养模式奉行“举国体制”。我国当前奥运选手的培养基本沿用“举国体制”的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为我国的金牌战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体制也带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大量资源集中发展优势项目后,其他项目需要的资源必定被剥夺或者减少,自己的优势项目潜力挖掘殆尽之后,可以拓展的夺金面必然受到限制。国家角色定位角度之下的竞技体育特征诠释竞技体育是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大背景下的具体表现,从竞技体育的发展态势中也能窥视出国家定位的思路。同理,国家发展思路决定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与发展特点。首先,竞技体育的非均衡性是我国当前的错位竞争思维的具体体现。所谓错位竞争是指避开竞争对手的早已经确立的优势,集中精力做好对手没涉及或者没注意的领域快速确立相对优势竞争地位的一种竞争策略。我国尽管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在产业布局、经济实力、国民富裕程度、受教育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等软硬件上离发达国家还有着明显差距。总理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提到: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没有改变,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因而我国只能灵活运用错位竞争,不断创新思维,在狭缝中不断积蓄力量,以求成长。竞技体育项目非均衡性发展是我国国家角色定位的具体反映,也是金牌效应下的必然选择。尽管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上成功登顶。但同体育强国还有巨大差距,项目分布不均衡、不合理,夺金点狭窄,在强势项目上发展仍处于落后状态,超越美国只是形式上的领先,无论是奖牌总数、分布趋势还是国内人才储备、资金支持等仍然有着巨大差距。我国竞技体育之所以在当前世界列强激烈竞争、摩擦不断的大环境下取得不菲成就与我国积极拓展发展道路,充分运用错位竞争这一思路是分不开的。体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弱有强,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我国竞技体育的总是立足本身特点,在国际体坛变化中不断寻求发展薄弱点,予以重点公关以求金牌效益最大化。以蹦床为例,我国因为同项群项目水平较高,且开展较早,因此这一领域中很快的占得先机取得不俗战绩。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产品附加值的高低决定了产品利润。出于文化、体制、历史等的原因,我国尖端技术多靠自力更生,在很多先进领域中我国仍处于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我国长期拥有8%左右的增长速度、低廉的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力优势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生产产品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与资源性的,附加值低,与美国、欧盟、日本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位置相比尚处于地位,对世界经济影响力有限。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长,但中国的外交手段仍显单一,且资源有限。在文化方面,在西方眼里,中国儒家文明被视为会引起冲突的世界七大文明之一[3]。当前我国国家角色定位决定了竞技体育的强势不强的尴尬态势——这些强势项目普及较高,各国投入较多,关注较广。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我国想在田径、足球、篮球等强势项目困难远比发展乒乓球、羽毛球等弱项难度要大的多。基于以上原因,出于金牌战略分布的考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重点放在适合国情的、投入相对较少的优势项目上这种思维必然造就强项不强,弱项不弱的局面。最后,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我国国家定位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力的不断增长我国被视“欧亚大陆新政治地图上主要和积极的地缘战略棋手”[4]。然而通过北京奥运从成功申办到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罗格语)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蜕变与强国的崛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国经济的重心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带有污染的加工制造等低产值的产业为主,部分增长是依靠的人口福利。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我国当前定位的必然选择。我国竞技体育在发展困境面前也是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以低成材率为代价,谋取金牌的优势地位。在体育产业发展上也是借助人力资源优势,利用人海战术,用极高的淘汰率换取少数人的成功。
大国理念下竞技体育发展方向的重塑
现代国民的培养是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目的决定方向,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既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目的也是发展的方向。当前世界竞争激烈,关系错综复杂。国民素质直接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竞技体育在培养国民素质方面有着显著作用,首先,竞技体育可以有效提高运动素质,运动素质的提高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其次,在培养与强化国民竞争意识方面有着独特价值,不断超越是竞技体育核心价值之所在,是人性张力的直接体现,对于孕育社会精神,培养大国国民气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最后,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参政与民主意识。这些都是当代国民不可或缺的基本品质,也是大国心态下发展竞技体育的目的与方向。大国责任与度量下竞技体育发展多元化态势大国角色定位中不仅要有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硬实力,而且国民要有与之相应的不卑不亢、按原则、讲理性的健康的大国心态。无论是竞技体育、休闲体育还是学校体育等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我们应该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予以发扬。金牌固然重要但是应弱化金牌关注度。随着人们需求多样化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必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反而言之,随着生命力强的项目的普及,人数的增长,群众基础的不断增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然呈现越来越好的趋势。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即使脱离国家队的支撑,同样可以诞生更多的运动明星。用自信的态度,坦诚接受自己的不足,充分借鉴其他众多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才是对现代社会的积极融入,所以由此可见,大国视野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及项目发展多元化趋势是必然趋势。体育发展的多元化还涉及一些非奥运项目的发展问题。华夏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大量的民族体育。然而,不可否认在竞技体育的金牌战略压榨下生存空间日益狭隘。无论是政策、资金还是舆论宣传都侧重于世界流行的项目。大国心态之下的民间体育则更体现“人文关怀”——适合什么地方发展就在什么地方发展,喜欢何种项目就发展何种项目。不用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与舆论。只有自信的面对才能孕育健康的体育观、价值观。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事物发展是体现大国风范的重要标志。3.3大国理念下竞技体育“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转化与互溶集中资源,选择优势项目力争在点上的突破是弱国办体育的战术选择,也是弱国办大事的必选之计。却不应该成为未来体育发展必须的、唯一的选项。站在历史角度来看,普及与提高才是正道。当前,我国很多职业队伍都聘请外教,欲以学习本项目当前世界流行的先进经验。然而,很多队伍引援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注重对技术或者战术的理解与接纳,而对其精神层面的理解仍难领悟,或者说文化交融出现错位导致失败。聘请外教固然是形式上的开放,是对世界文化的接纳,然而精神层面的领悟才是我们学习的本意。客观的说,技术规范各国相同,而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其原因很多就是精神文化层面上没有与本项目深度切合。执教国外队伍本身就是宣扬自身文化的一个途径。郎平执教美国队取得历史性的成就。由此就是对我国女排精神的发扬与传承。民族不意味着狭隘与独享,民族的东西要敢于拿出去,这样才是大国民心态。大国心态不应将某种项目简单的归为民族的或西方的,并带有偏见的看待西方体育或者东方体育。无论何种项目只要融入到本国,且很好的融入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中就不应视之为外来的,因为已经被民族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反过来说,“世界的就是民族的”也不无道理。因为世界文化在融入不同民族的过程中必然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只有成熟的民族心态才能不被短视行为所局限。而这种心态的培养正是竞技体育孕育国民素质的目的之所在,才是我国发展体育的本意之所在。
竞技体育论文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软实力;文化传播;体育管理
竞技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如果要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那么必须尽快研究和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支撑点—软实力。它不同于技术、设施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仲,而“软实力”强调的是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竞技体育又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发展和建设我国竞技体育软实力,对参与国际竞争和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软实力及中国竞技体育软实力的科学内涵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的。他在《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指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如果实力是指影响别人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那么有3种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通过威胁,通过利诱,或者通过吸引和互相选择—那就是软实力。”他还进一步指出软实力依赖于“塑造与影响他人偏好的能力”,并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源于3个方面:“文化、价值观及制度。”
竞技体育软实力也可指一国的体育制度管理、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对外传播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因素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的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及国际形象等无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过程中,软实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的格局下,竞技体育软实力在国际体育竞赛与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它相对于硬实力而言,主要体现在一国的管理体制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精神文化的感染力、对外传播的说服力以及国际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软实力”看似实力,在终极处却是“非实力的实力”。用辩证法的说法,“软实力”乃是要成其为大,必须先使自己谦卑微小,让优质的善良及文化底蕴使人觉得可亲的一种实力。
2加强软实力建设,实现中国竟技体育崛起
中国的竞技体育拥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资源:有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思想基础和制度框架;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举国体制,它使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目前的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在竞技体育的制度管理层、精神文化层和对外传播层方面。因此,这3个层面的建设和完善是促使中国竞技体育全面崛起的关键。
2.1建立健全科学的竞技体育制度管理体制
2.1.1完善竞技管理体制
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竞技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对体育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伍绍祖同志指出,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离不开三件东西:一是“硬件”,指科学技术、场地设施;二是“软件”,指科学管理;三是“活件”,指人与人的积极性。毋庸置疑,中国竞技体育要崛起,根据国情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建设、体制实施是进行管理的前提,而加强体育管理实践的指导,不断完善、改革和创新体育管理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关键。
2.1.2完善竞赛运行体制
运动竞赛,是竟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竞技体育得以展现的一个必要舞台。竞技体育运行的好坏与否,关键要看竞赛体制的制定。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受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及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其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竞赛运行体制得到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建立起了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崛起的运行机制,促使了竞技体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2.2提升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竞争力
所谓“体育精神文化”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浓缩,是人类体育所具有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超越国界传播本国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交流、共享。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硬实力”的不足,还可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所认同的价值准则,能大大增强这个国家的影响力、吸引力,从而也就使这个国家获得了更大的软实力。“一国的文化越是具有全球普及性(普世性),它就越能够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起有利于自己的准则和制度。”如美国的NBA、巴西的足球、意大利的排球等,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本国的体育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目的除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外,更重要是增强本民族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崇尚和认同,从而削弱其他民族体育精神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其某种政治目的。
因此,提升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竞争力是竞技体育软实力文明性、融通性、缓和性的最集中体现。首先要积极参与世界各种体育大赛,提升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全球化背景下,追求共赢、加强合作、通过友好比赛成为国际体育发展的主流。中国应加强合作意识,融人国际社会,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全面合作和协调来实现国家体育战略目标。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赛事,并利用国际赛事来维护和拓展本国的形象。第二是拓展全方位的体育外交。目前体育已不再作为单一的强身健体的活动,已成为展现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传播和平与友谊的重要标志和手段,正越来越以其独有的魅力深人到国际交流活动之中。其中,“体育外交”成了国家间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社会政治及文化差异等因素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上世纪70年代震惊中外的“乒乓外交”,就有效地缓解了中美长期的紧张关系。
2.3加强中国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对外传播
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竞技体育“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体现。它的加强不仅可以塑造中国竞技体育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在国际上获得身份和文化认同。不过,在对外传播体育精神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2.3.1加强传播机制建设
如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等,增加传播的多维效果,除了直接效果、即时效果、显性效果外,还要有间接效果、长期效果、隐性效果。
加大中国体育精神文化和赛事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拉近中国竞技体育与世界的距离。进而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以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
2.3.2重视非媒体传播渠道
“走出去,请进来”,以多种大型体育赛事和比赛为契机,让更多的人体验到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的独有魅力。如通过举办“中国大奖赛”、“中国邀请赛”、“友谊赛”等体育活动,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之前,中国要承办多种国际比赛,这是中国宣传自己体育精神文化的绝佳契机,并不一定非等到2008年奥运会再加以展示,到时就为时过晚了。这样可以推动中国竞技体育与各个国家的交流。
2.3.3以体育职业化带动文化交流
如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不断崛起,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运动员来华参加比赛,增加技术及文化交流与合作,无形中就推动了中国体育精神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传播。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在今天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信息传播的进步。先进的电视传播技术将各种比赛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信息传播事业的进步和对外传播的加强,就没有今天的竞技体育。
3结论
(1)中国竞技体育崛起必须有内在的完善管理体制作为支撑。在国内,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的建设相对薄弱,更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竞技体育管理运行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竟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竞技体育论文篇4
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22-03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空间。竞技体育要发展必须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也必须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等发展相协调,其协调程度是什么样就需要对此进行正确的评判,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体现的就是这一主体思想。竞技体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程度如何,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本身的运行状况是否促进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所以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存在这两点必要性,即:1) 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2)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需要开展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1.1内涵社会评价一般是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在项目实践中,从人类学、社会学学科视角去分析、阐述项目的利弊得失,因此社会评价不是经济评价的剩余,也不同于纯粹的社会学研究。它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在项目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竞技体育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特点,所以具有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双重特点,即成为“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部门的集合",其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致性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指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地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和社会数据,分析评价竞技体育为实现国家社会和地方(行业)的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以及竞技体育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一种系统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方法。因此,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既是评价其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影响,也是评价竞技体育本身的生存、发展、运行状况。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不是对具体运动项目的评价。
1.2理论依据
1.2.1经济学理论依据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的,以传统的费用――效益分析法(TCBA)与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法(SCBA)来作为它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2.2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依据人类学的两个重要分支――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它们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及人种和社会与文化,在体育中都有凸显的特性。体育作为文化现象,是以人的参与为必须的,与人类学研究的人的体质、体能、人种等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据。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使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合系统。因而,考察、评价竞技体育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指导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来考察、衡量竞技体育的发展。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和特点
2.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原则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竞技体育的“产业性"和“事业性"的双重特性,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有直接的效益又有间接的效益。因而:一是评价指标的选取较难,社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很难判断哪些与竞技体育相关,它们之间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二是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尽管人们公认竞技体育的社会效益的存在,但到底怎样衡量其大小程度,也很难量化,而且很多社会效益可能是经济效益派生出来的,很难做到体现社会效益而又不与其他效益重复计算。因此明确提出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理论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1.1人本原则社会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的人的评价,首要是把人放在首位,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竞技体育项目投资的主体是人,由人来表现,且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受益的群体也是人(运动员、观众),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2.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特征是要承认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支配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了影响人类发展的多种要素,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不仅要考虑到自身资源与服务的利用,也要考虑对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
2.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
2.2.1重在社会因素的人文分析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作为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过程。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等社会因素都会因竞技体育的出现、发展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结果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态度都是社会评价的内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系统的调查和收集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社会因素,分析竞技体育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的政策制订者提供有利的建议和参考,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特点就是注重对社会因素的分析。
2.2.2宏观性和多目标性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是对竞技体育的全面评价,既有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广泛的非经济的社会效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生活领域。论文主要是分析竞技体育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性,分析竞技体育对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宏观性和多目标性。
2.2.3长期性社会评价要考察近期与远期的社会发展目标,要考虑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竞技体育对人们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对人素质的影响等都不是短期内能体现出来的,因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具有长期性。
2.2.4定量难社会效益与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竞技体育对文化的影响,对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对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都难以定量计算,只能以定性来分析。
2.2.5无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属于项目社会评价的一种形式,与其他项目的特点和各自的环境与条件各不相同,涉及的社会因素也不同,因此无法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除此外,还不容易确定指标的参考标准。
2.2.6多层次性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涉及到竞技体育的微观财务分析、中观国民经济分析和对国家社会影响的宏观分析,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
2.3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竞技体育社会评价原则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立是根据我国竞技体育既有公益性又强调经济性特质,结合社会评价自身特点而建立的,基于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广泛性及其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其指标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目的性与科学性;2) 统一性;3) 可比性与可行性。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基本体系
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是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来发展,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来生产或创造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竞技体作为非物化的、服务性的生产行业,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体育事业被“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竞技体育以其自身竞技表演提供特殊审美需求的服务特点,以失去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成为体育产业化的领头羊。竞技体育在这种“事业性"、“公益性"与“市场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并存的历史前提下,要求竞技体育:一要着眼我国社会目标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考虑竞技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的财务评价、中观经济评价、宏观国家社会的角度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体系的建构如图1示:
3.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的总体结构在总目标下,设立七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多个对应的二级指标(图2)。
3.2体系设立的方法在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以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研究。
3.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分析
3.3.1人的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评价的中心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贯穿在社会评价中的一条根本原则是人本原则。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评价人的社会的最高准则,又是评价社会的人的最高准则。竞技体育中除体育的基本健身、健心的功能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性、公平性、规则性教育引导人们(尤其是学生)认识社会,熟悉社会法则。竞技体育作为一种高度制度化、组织化的、独立运作的世界体系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具有独立品质的为人们提供愉悦的特定行业,显然属于优化人的精神活动结构和功能的领域,是精神服务产品。无论是从产品的提供者还是产品的享用者的角度,竞技体育对人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3.2社会政治竞技体育业的出现对政治影响的利弊使社会政治成为评价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3.3.3社会文化把竞技体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列为对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文化评价,也是作为社会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3.3.4社会经济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与影响。
3.3.4.1市场化程度竞技体育从业人员(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构成率;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竞技体育事业部分的经费自给率。
3.3.4.2发展水平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增长率。
3.3.4.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3.3.4.4经济结构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产业结构来分析。
3.3.4.5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中的场地建设、训练器材、训练的科学手段等无不体现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3.3.5社会生活竞技体育的发展对社会生活领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生活指标主要分析生活水平、就业效果、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几个部分:
3.3.5.1就业效果竞技体育某一项目在某地区的建立与发展是为该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是使社会剩余劳动力更多,其衡量指标有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及总体就业效果三个方面。
3.3.5.2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是进行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收入的增加与实际生活的变化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其他。3.3.5.3社会安全与社会福利竞技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属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一部分人的竞技体育的需求。因此,从竞技体育的角度也可以了解国家的社会福利状况。
3.3.5.4医疗卫生通过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及非体育人口的身体状况与就医的关系能反映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情况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3.6社会环境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是否相适应、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考察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城市发展两个指标来分析竞技体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3.7可持续性发展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共同考察:
3.3.7.1经济从国家投入、社会投入及竞技体育产出的角度看,竞技体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是否使竞技体育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2环境从竞技体育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等环保角度来考察竞技体育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3.3.7.3社会竞技体育对贫困、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公正、福利等起着怎样正负影响程度,是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因素保证。
3.4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推求,采用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一致性检验以后,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20位专家的专家征询意见表(共20份)来确定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后,然后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再通过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根据模糊运算规则,(其中i=行,j=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是0.576。
4结论与建议
1) 以社会效益为重点来评价竞技体育可以充分显示竞技体育的实际效用。2) 将有关的社会效益、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更客观地体现出竞技体育项目的效益,相应体系的建立便于进行不同项目的横向比较,从而为决策管理层提供参考依据。3) 应建立相应完善的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与已有的技术及经济评价相结合,可以从客观、系统、科学、全面的角度分析评价竞技体育。
参考文献:
[1] 王五英.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8.
[2] 金敏求.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探讨[J].投资与信息研究,1999(2).
[3] 张理海.社会评价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4] 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 王琳.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3年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6] 李艳翎.论社会评价与体育的社会评价[J].体育科学,2002(5):56-58.
竞技体育论文篇5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竞技体育的地位及作用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传统文化、现代体育理论和现代竞技体育实践是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竞技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上向刻顷斜,使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优先发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又印证了这一现实。竞技体育在我国得以优先发展,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主要的是它对外能扬国威、显国力,对内能聚人心、顺民意的社会功能。
1 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
1.1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与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联结方式就是宣扬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运动员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国际竞赛活动的,因此,他们的成败胜负就有着特殊的社会涵义。
1.2提高国家地位,显示国家制度优越性
当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或者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时,体育的这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前苏联有人直言不讳地宣称:“我们运动员的胜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的表现。"1972年美国在奥运会上惨败之后,美国舆论大声疾呼,于是,建立美国冬季、夏季奥运会永久性训练基地的计划开始实施。
2 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功能形成的因素
2.1传统文化方面
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发展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质朴、绵延世泽、热爱土地、理解感情、尚人伦、尊祖宗、重道德、尚礼教的民族品格和精神。这些文化特质渗透到体育中来,形成了中国体育运动特殊的品格和气质,使具有宗法特点的中国古代竞技体育非常重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竞技体育的国家之一,在古代奥林匹克兴起的同时,中国出现了像礼射这样的竞技运动,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盛唐时期,中国的竞技运动曾经达到世界的巅峰。但是中国的古代竞技运动,从一产生就蒙上了中国宗法文化的色彩,统治者把体育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加强民族团结的工具,这和中国宗法文化中强调国家统一、安定的思想十分有关。于是,在中国体育运动中,竞技运动自始至终处在“手段论”的阶段,而难以进人“目的论”的阶段。
2.2现代体育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建国初期,我们引进的是前苏联的体育理论,它对新中国初期体育的发展、体育功能的界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们有着与前苏联相近的政治、经济、教育和体育体制。前苏联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动用国家机器,建立了独立而庞大的竞技体育体系,投人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把竞技运动当作体现国家优越性和提高其国际威望的重要手段。30年代后,共产党的口号就是要求苏联运动员打破资产阶级国家的竞技运动纪录。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奥运会从参加人数、项目设置以及竞技水平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提高,各个参赛国都竭力选派最多的运动员参加最多的项目,以求在这个充分展现国际力量分配的舞台上占取一席之地。奥运会成了战后各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文化等方面的又一战场,特别是冷战期间,两大政治阵营都把奥运赛场当作施展自己政治与外交策略的一个重要阵地,把是否参加奥运会、参加人数以及名次排列等都看作各国政治和外交上的重要祛码,这样,原本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的体育比赛,就逐渐变为技术上的竞争和政治上的较量。
建国初期对苏联体育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使新中国的竞技体育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在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从60年代开始建设自己的体育理论,但处在这个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的国际大舞台上,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竞技体育社会地位被提高的国际背景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加强,竞技运动被作为获得国家威望的一种手段。
2.3现代中国体育实践面
建国初期,为贯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我们的针政策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当时我国人民刚从旧中国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虽已建国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际上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要进行建设。全国人民在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完成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必须突出群众体育,这时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只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交往中有所体现,但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进新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打破帝国主义的国际封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在1979年11月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指示。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取得金牌巧枚(名列第四位的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使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加强。
进人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政局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又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在国际上的体育地位空前提高。总书记从国情实际出发,提出“发展体育,振兴中华”的指示。这一指示实质是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的,是为发挥体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作用服务的。它不但全面概括了体育的多功能,同时把体育作为振兴中华,提高国际地位的主要手段,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竞技体育论文篇6
关键词:竞技;运动;竞技运动;体育;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号:1004-4590(2006)06-0014-02
Abstract:Associate of from Coakley famous, guestion of sport right physical education. Use of wort of correspond in transationissue of sport pose as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sport; movement; sport movement; physical education; mov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1 科克利在书中写的是什么
科克利全书15章所写的内容是:
1)sport(竞技)是什么;
2)竞技不仅是社会的反映;
3)被扭曲的土著美洲人对竞技的看法;
4)对表演与乐趣之不同的体验;
5)政治如何影响竞技的参与;
6)参与是消除竞技不良行为的“解药”吗?
7)竞技能控制和减少社会上的攻击性吗?
8)怎么扩展女人强者的气质?
9)运动队名称、标志如何表征一种顽固的民族意识;
10)社会阶层经济不平等对竞技的影响;
11)竞技商业化问题;
12)竞技与媒体问题;
13)竞技政治化问题;
14)中学和大学里的竞技问题;
15)竞技未来的问题。
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大概了解美国竞技的社会问题。
2 译者的精神可嘉
清华大学出版的美国科克利《SPORT IN SOCIETY》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四位研究生译出。在正文首页下部有一段译者注:“从字面上讲,英文sport在中文里没有一个很好的对应译词,它的英文含义最初主要是指一种户外的文体活动。而现代媒体中的sport多是指竞技性运动。本书中,作者使用sport或sports时,多数情况下是指竞技运动。这里,我们即没有将sociology of sport译为运动社会学,也没有译为竞技性体育社会学,而是译为“体育社会学”,主要是遵循语言上的习惯。相应地,在译文中,我们视上下文的情况,将sport分别译为运动、竞技性运动、体育运动、体育等,以保持译文的连贯性。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将复数名词形式的sports译为体育项目或运动项目”。这段译注明明白白地反映出了原著真实的内容本质和对sport这个关键词翻译的真实情况。作为译者的四位研究生不了解我国“sport――体育”问题,他们能如实地写出这段“译者注”,反映他们汉语、英文程度较高,实事求是,他们认真学习和努力工作的精神可嘉。
3 语言习惯
该书译者注:把sport译为体育“主要是遵循语言上的习惯”,这一点是值得回味的。问题在于按“语言上的习惯”译出的这本书准确度怎样,科学性如何,有多少误差,有什么作用和影响。一般说来,“习惯成自然”,在语言文字中讲究“约定俗成”,这是对的,应该遵循。我们还要看到习惯这个词的含意,有好习惯,还有不好的习惯。好习惯要保持,不宜保持不好的习惯。因为“sport――体育”的翻译是一个不良的习惯,有碍sport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化,有待改革。在科学方面,要以客观实际为据,不宜遵循习惯。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克服旧的错误习俗中向前推进的。社会学、sport社会学属于科学。Sport、社会学这两个词都是专门术语,学术上的关键词具有国际性,不宜换成别的词。科学文献的翻译具有科学性,必须使用专业术语对译。若无对应词可用,要音译。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教科文事业不发达,弄出体育、运动、竞技混同的习惯。80年代以后,我们的国际交流增多了,教科文进步了,逐渐明白了体育、运动、竞技的区别和联系,由落后的习惯性转向进步发达的科学性。
4 “体育”与“竞技”的外文对应词
译者在注文中说: sport“最初主要是一种户外文体活动。而现代传媒中的sport多是指竞技性运动”。并说:“从字面上讲,在汉文里没有一个很好的对应词”。译者的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表明译者是找了它的对应词,没找到。为什么找不到?因为,现在通用的一些典籍里没有其恰当的对应词,原因在于这些典籍老化,没有适时修订。实际上汉语中有sport的对应词,译者在注文中已经提到了。确切的对应译词如下:
译者知道sport与汉语“体育”不对应,这就是说sport in society不是“体育社会学”。实际上这部书《社会中的竞技――问题和争论》,严格说来也不是“竞技社会学”,是讲述作者对美国社会中的竞技问题看法的专著。
5 习惯的不对应和不对应的习惯
译者注文中说的“主要是遵循语言上的习惯”翻译的。就语言文字来说是可以的。科克利这部专著不是语言学,不是文艺,是学术讨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不宜用语言学和文学的方法去处理。把sport(竞技)译成“体育”,习惯的不对应给体育的和竞技的思想、理论、实践造成错位。拿美国“社会中的竞技”当中国“体育社会学”来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很值得我们研究。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借鉴他们失败的教训。习惯的不对应,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不科学的。在“体育”和“竞技”的外文翻译上,不对应的差错由来已久。王学政《体育概论》就把美国的sport误谓“体育”,说“体育(sport)”的目的不在健身,在娱乐。这一旧的习惯至今又在科克利专著译文中表现出来了。
6 社会理性
何谓社会理性?崔卫平教授说:“社会理性,首先是对于所发生的社会矛盾本身的认识要有理性,哪怕是比较激烈的矛盾都不能看做是对自己权力的挑衅,是对自己来的,不宜将矛盾政治化”,并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于矛盾或社会矛盾都要脱敏”。这话的内涵意味深长。若能这样看问题,sport体育社会学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对“sport体育社会学”认识上的矛盾不仅是专业人员的问题,还是社会人群的思想意识问题。社会学者的认识是社会理性的先导。把科克利SPORT IN SOCIETY(社会中的竞技)说成“体育社会学”,就丢掉了社会理性。知性认识是理性思维的基础,因为对sport缺乏知性认识,不能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无所依据,所以就按习惯处理了。中国人能本着社会理性来观察和解决“sport体育社会学”问题吗?能。现在,我们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既懂专业又懂外文的新一代,他们正在研究问题。
7 sport竞技和PE体育论理
光用“社会理性”认识还解决不了“sport体育社会学”问题,还需要运用“sport竞技”和“PE体育”论理学(逻辑学)的知识。若没有论理学的知识就无理可论,只能按习惯而论了。现在,sport竞技的和PE体育的论理学尚未成型,但这方面散在的知识,即普通的逻辑学知识都可以用于sport竞技的和PE体育的论理上。惟有论理学的知识才能对sport竞技、PE体育各领域一些语词概念予以正确界定。sport竞技、physical recreation身体娱乐、physical education体育等一些语词概念,国际上是早已用逻辑法则和方法界定好的。这不是哪个地域、国家、民族所决定的,我们需要学习、理解和应用。sport竞技是physical recreation身体娱乐的组成部分,physical education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二者属性不同,好比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剧院两家的属性之别。属别即论理(逻辑)之一法则是人类积数千年经验悟出来的真理,不是谁创造出来的,是不可否定的。
8 “sport――竞技”观
从美国科克利这本书的书名和内容可以看出,它讲的是竞技的社会问题。此书译者也理解到:“作者使用sport或sports时,多数情况下是指竞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用词取决于词义相同。在历史上,sport与竞技早就因义用而互相对译了。sport与竞技对译,是发达国家开始的。我们应该了解古往今来几个大语种对译的情况,母语的对应对译:
在旧的一些辞书中,体育一词的注释和对译很混乱,多有差错,词义对应准确的对译是:
语言是工具,用词要达义。语词达义的精确度是专业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科学化程度的标准。
9 科克利对美国竞技社会问题的评论
科克利数十万言的大作,对美国竞技社会问题的揭示较为全面而深刻,语言的精确度较高,讲得明白。现在看到的原文本已是第8次再版,可知其畅销,读者较多。他所提出的问题和评论颇得人心。科氏著作中所用的语词纯洁,精度高,知性、理性、科学性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论评中清楚地表明了竞技(sport)是什么,也表明了体育(physical educatin)是什么。从科氏评论中,我们可以意识到,美国的教科文事业较为发达,可其竞技社会问题还是很多,他们正在检讨、改革,逐步完善,没有固步自封,这是进步的。美国人对其竞技社会问题的检讨和力求改革和完善,这种精神可贵,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 Jay Coakley. SPORTS IN SOLETY-ISSUES & CONTROVERSIES. (mhhe-coakley8e)
[2] 管兵, 等译. 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原英文第6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竞技体育论文篇7
关键词:竞技体育;冲突;异化;齐美尔;货币论;文化现代性论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0-00
竞技体育源于古希腊,其诞生之初并非为了纯粹竞技,而是作为缓解当时社会矛盾和各城邦之间冲突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当时的竞技体育缺乏独立存在性,只是作为一种战争的替代品,属于业余性竞技体育。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竞技体育逐渐摆脱业余性并呈现出丰满的职业体育特征,由此竞技体育不仅获得了独立身份,而且成为一种有着丰富社会学内涵的独特现象。如何从社会学角度对于竞技体育的这一演变进行解读,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竞技体育的异化也随之而来,这不禁令人思考二者之间的隐在关系;同时,从竞技体育历史演变的进程中考察异化也是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并有望获得新发现。因此,本着社会学理论专有的解释功能,文章运用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相关社会学理论对竞技体育的上述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并对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新的探索,以期学术争鸣,共同探讨。
1齐美尔学术思想简介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马克思、韦伯齐名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他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出发,认为冲突是普遍存在并且不可避免的,他同时提出冲突的形式,对冲突理论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还对文化社会学有突出贡献,通过分析货币关系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最先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文化深刻的二律背反,即劳动分工进步的同时也使得劳动者与其产品处于异化状态。齐美尔的现代性论独到而深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弗瑞斯比曾赞誉齐美尔是“第一位论现代性的社会学家”[1];并且齐美尔“作为现代性碎片的收集者,总是从别人熟视无睹的事情中发掘出人所未见的含义”[2],故又被赞为“一位有着无穷创新思想的人”[3]。随着时代的发展,齐美尔学术思想的前瞻性日益为人们所理解和折服,即使在体育学科领域,齐美尔的冲突论和货币及文化现代性论也为解读竞技体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齐美尔的冲突论对竞技体育的解释
2.1齐美尔冲突论的两种形式:作为手段的冲突和作为目的的冲突
在冲突形式的问题上,齐美尔把冲突分为作为手段的冲突和作为目的的冲突。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斗争与冲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不论是由于争夺财富引起,还是由于征服他人的愿望而引起,甚至是对于消灭敌人的渴望等,都会激发斗争与冲突。如果冲突能找到一种可替代的手段并最终化解,那么这种冲突在原则上就有这样一种性质:即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或事件得到满足,而不一定要通过斗争解决。这种形式的冲突仅仅是人们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因此,这是一种作为手段的冲突[4]。相反,作为目的的冲突则完全由主观感情决定,并且这种冲突存在着内在能量,而这些能量又只能通过冲突本身才能够得到满足,不能通过其他手段来代替,它本身就是目的和内容。这种冲突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为斗争而斗争。显然,作为目的的冲突具有强烈的感彩,理性成分较少。
2.2齐美尔冲突论对早期竞技体育的解释:作为手段的一种冲突
众所周知,竞技体育源于古希腊并且是为了缓解各希腊城邦之间的纷争以及促进城邦间的和平交往而产生的,即“有助于不良思绪和心理状态的排解,引导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5]。而现代竞技体育的诞生也恰逢欧洲各国民族主义兴起,国家情绪浓厚之时,卢元镇教授在其所编著的《体育社会学》一书中便指出“必须承认,民族主义是20世纪国际竞技体育的基本背景”[6]。民族主义的盛行使得各国都很注意体育的军事效能,将体育和军事训练结合以备军需,这就是为何当时各种体操、兵操尤为盛行的原因,例如当时英国的户外游戏和竞技运动流行一时便与其逐渐扩大的海外贸易和持续的殖民扩张不无关系。所以,无论是原始的古希腊竞技体育还是早期的现代竞技体育,都是以缓解社会矛盾、疏导民族情绪为宗旨,那么,按上述齐美尔的冲突形式论,这时的竞技体育是一种替代战争的有益手段,故可视为一种手段性冲突。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的话来说,体育是“和平时代的战争”,能将冲突矛盾从军队转移到民众身上。也正是在欧洲国际争端加剧,战争危机日益加重的形势下,考虑到既然古奥运会可作为一种替代国家间冲突的有益手段,顾拜旦才开始了按照古奥运会的方式和当时的条件来组织国际运动会的构想。他甚至曾在1894年11月16日雅典帕纳萨斯俱乐部的演说中说到:“复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必须每4年给全世界青年一次愉快的亲兄弟似的相聚机会,这种相聚将逐渐克服人们对关系到他们所有人的事物的无知,一种煽动仇恨、积累误解和对抗,沿着野蛮小径走向残酷冲突的无知”[7]。由此可见,早期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冲突形式,在缓解社会矛盾、疏导民族情绪方面可作为代替战争的有效手段,用齐美尔冲突论来看,即是一种典型的作为手段形式的冲突。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刘岗齐美尔社会学理论对竞技体育的几点解释No.1 2014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竞技体育作为缓解社会冲突的一种手段,多以业余性为主,也即参赛者不以奖金或任何货币形式的报酬作为参赛动机甚至谋生手段,对获胜者荣誉的斩获才是参赛的最终目标。以古希腊奥运会为例,其对于获胜者并不注重物质奖励,而是给予他们最高的荣誉——橄榄枝花冠。橄榄枝花冠编制时不仅要特别精心,而且还要特别虔诚。当时规定,编环的枝条须由父母双全的儿童用纯金的刀子从宙斯庙旁的橄榄树林中割取,可见荣誉的尊贵和纯洁。当然,获胜者在自己的城邦也会得到物质奖赏,但最重要的、也是最悠久的荣誉还是橄榄枝花冠。同样,20世纪初伴随欧洲民族冲突、国家情绪而盛行一时的竞技体育也是以军事训练的方式而出现,是一种业余性竞技体育,跟以货币交换为目的的职业体育截然不同。
2.3齐美尔冲突论对现代竞技体育的解释:作为目的的一种冲突
如前所述,早期竞技体育运动多以业余性为主,直到19世纪,业余原则依然被各体育竞赛委员会列入竞赛章程中,如1876年成立于伦敦的田径俱乐部以及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但是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技术专业化训练成为提高运动技术的重要手段,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开始放宽对职业运动员的限制。同时,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也出现了以取得个人收入并将比赛和运动作为谋生手段的职业运动员,运动员的劳动力资本开始作为商品进行货币交换。1980年,国际奥委会于《奥林匹克》中删除了有关“业余原则”的规定,允许职业运动员参赛,并且在1988年第24届奥运会上第一次实施,更加标志着职业运动员身份的被确认。时至今日,职业体育已经成为现代竞技体育的主流,而且职业运动员也成为现代社会广为认可的一种合法职业。
伴随着职业体育的逐渐形成,早期的业余性竞技运动也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正当的工作需要,作为一种冲突,它已不再是替代任何其他冲突并成为缓解这种冲突的手段,而是演变成为具有独立存在性且自身内容即是冲突的一种冲突,按照齐美尔的冲突论,即演变为一种纯粹的目的性冲突。作为一种目的性冲突,对目的的实现便成为职业运动员最自然不过的一种欲望,也是其本职工作的一种必需,这种欲望带有内在情绪,对竞技冲突有着热情的期待和向往,因为若失却了竞技冲突,运动员的劳动力资本无法当作商品进行货币交换,谋生之技亦无法展示,生存危机便由此出现。而且,出自人类竞技好胜的本能,运动训练中积蓄的冲突力量亟需机会展示,一旦有了竞技机会,职业运动员便会带着强烈的获胜目的全力以赴,更何况当竞技本能与谋生需要相绑定时,竞技体育便呈现出强烈的故意性和目的性。所以职业运动员大都热衷于各类竞技赛事,尤其是各项职业联赛,且尽力延长其职业生涯;现实中运动员无论是转会以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还是在运动技术水平下降时转去低级别联赛以续旧业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对于职业运动员,因大量的时间精力倾注于运动技能训练上,较少涉及其他职业领域,故使得职业运动员成为首选甚至是唯一可选的职业,体育竞技也由此成为工作内容本身,与谋生紧密相连。按齐美尔的观点,此时的竞技体育对于竞技者而言是一种发自内心、存在着内在能量的目的性冲突,是为生存或者更好的生存而斗争,理性成分较少,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职业赛场上违规及暴力事件频发。当然,职业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依然能够有效地疏导和缓解社会不良情绪,但鉴于参赛者对货币交换的这一出于谋生的主观需求,故职业体育更多地呈现出目的性冲突的特点。随着竞技体育冲突的公开化和获胜奖金的高额化,在本能的获胜欲望及现实的谋生需要的双重催逼下,参赛者的竞赛目的变得更加强烈,敌对性也越发彰显。如此以来,职业体育俨然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目的性的冲突,尤其是在劳动分工越发明晰的现代社会和竞技体育高度职业化、商业化、竞争白热化的今天。
3竞技体育作为冲突形式由手段到目的演变的后果:异化
从手段冲突到目的冲突的演变,使得竞技体育从业余体育逐渐向职业体育倾斜,即向着运动员劳动力资本被当作商品进行货币交换的方向倾斜。而与此同时,职业赛场上出现了业余竞技体育少有的现象——异化。所谓“异化”意指一种自我的丧失,即人本身的活动变成一种独立于人的异己力量,且这种力量反过来剥夺人的自由,使人从属于它,变成它的工具[8]。竞技体育中的假哨、黑哨、球场暴力、兴奋剂丑闻、失业落差等等便属于典型的异化表现。可见,当竞技体育迈入以货币交换为特征的职业体育时代时,异化便随之而来,足见货币交换与异化的紧密关联,至于具体关联如何,齐美尔在他的货币论及文化现代性论中给出了进一步注解。
3.1齐美尔的货币论对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的解释
3.1.1齐美尔的货币论
关于货币,齐美尔并没有局限于仅从纯粹经济学意义上对其进行探讨,而是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出发,挖掘货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在《货币哲学》一书中讲到当货币交换在人们的交往中变得普遍的时候,理性的计算就逐渐扩展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将所有性质和独特性化约成一个价值多少的询问,于是抽象的计算进入生活,忽略了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最终促成现代社会的特点——理性化。而货币经济与理智至上的结合就形成一种对人对物讲究实际的态度,即社会现象成为可以度量的东西,每个人都如同一架机器中的零件,是可以被替代的,个性被忽视,个人价值被压到最低点,人成为异化之人,异化由此而生。他在该书中着重提醒人们留意货币交换的潜在危害:“货币在使得人们能够接触多种人的同时,也使得个体更加封闭,更加孤独,这已成为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通病”[9]。在齐美尔看来,货币本来是手段,但现实中人们却总是淡忘这一点,把它当成了终极目标,在《当代文化中的货币》一书中,齐美尔便说到“手段对目的的殖民化是任何高等文化都具有的主要特征与问题之一”,并且“人所面临的更大的危险是深陷在手段的迷宫之中而不得出,并因此忘记了终极目标为何物”[10]。
3.1.2齐美尔的货币论对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的解释
当竞技体育逐渐褪去业余性特征并披上职业体育的外套时,竞技体育的目的也随之从对荣誉声望的获得变成纯粹的货币交换,在齐美尔货币论的视角下,这种纯粹的货币交换使得参赛者们更倾向于量的计算,如现实中不乏有职业运动员为了职业联赛而放弃国家队比赛的事件发生,这便是货币量化权衡后的一种对量化利益更加倾向的选择结果,印证了齐美尔所言“将所有性质和独特性化约成一个价值多少的询问”。他曾说“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同理,职业体育所带来的货币利益也只是桥梁,在此桥上,竞技运动者们无法栖居,更无法久栖,退役前后的落差和不适正是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的表现之一。同时,齐美尔所坦言的货币交换所带来的“手段对目的的殖民”在竞技体育领域中也颇为彰显。随着职业竞技体育的蓬勃兴盛及获胜者奖金的高额化,所谓的“重在参与”及“更快、更高、更强”的超越自我,挑战人体极限的竞技体育的原始目地已悄然被抹煞,取而代之的是如何击败对手并赢得比赛的这一具体手段,由此,职业体育中出现兴奋剂及暗中倾轧等不公平竞争便不足为奇,也无怪乎自奥运会允许职业运动员参赛以来,奥运赛场上的兴奋剂事件便大幅增加[11]。由于货币奖金的获得并不一定带来人格的完善和培养,反而如齐美尔所指出的那样,货币只能给人一种空洞的自由,不能给人以充盈的意义,不能给个体生命以价值方向从而积极地发展完善自我,甚至还可能造成自我的丧失,即异化。然而,面对这种现象,齐美尔认为,只要有货币交换的地方,“手段对目的的殖民”便在所难免,这是“任何高等文化都具有的主要特征”。
按此,职业竞技体育中的异化现象亦在所难免,并成为现代体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庆幸的是,齐美尔在其现代性论中对异化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并针对异化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3.2齐美尔的文化现代性论对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的解释
3.2.1齐美尔的文化现代性论
在齐美尔看来,由货币经济催生的理性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文化的主观性、个体性、特殊性、差异性丧失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齐美尔发展了文化现代性论。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齐美尔的文化现代性论是基于对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的。所谓客观文化是指“经过精心制作、提高和完善的事物,可以引导人类灵魂走向自身的完善,或者指明个体或集体通往更高存在的途径”[12]。也即普通意义上的所谓之“文化”。而主观文化则是指“通过这种方式而达致的个人发展程度”,也即个体吸取客观文化并将之整合进自身人格结构的程度,简单来说即普通意义上所谓之“个体素质”,如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从齐美尔对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的定义可看出,文化创造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即“文化首先意味着通过对世界上事物的培养以达到对个人的培养”[13]。
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协调发展是齐美尔对两者关系的一种期许和愿望。然而,在齐美尔看来,这种和谐的局面在现代社会却变得难以为继。现代社会中,客观文化不断增长,且日益脱离行动者的控制;面对客观文化的日益扩张,主观文化却出现了相对的萎缩和枯竭,它“绝对没有以同等程度前进,事实上,它还经常出现倒退”,于是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异化。换言之,即原本应该用来丰富涵养人类个体自身的途径和手段的客观文化,现在却越来越脱离“自己”这个创造者的控制,日益成为一种压迫性的异己力量与自己作对,不再是培育滋养自己的养料来源,这便是异化诞生的前奏,也是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更是齐美尔眼中二律背反的现代文化困境。至于主观文化为何相对于客观文化出现倒退甚至萎缩,齐美尔则解释为作为现代生命主体的人对文化的吸收能力天然有限,并受庞大客观文化的压抑,渐渐失去感应生活的能力,从而主体文化不能产生客观文化应有的宏观效应[14]。这种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使得主观文化不可避免地萎缩了,异化也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3.2.2齐美尔的文化现代性论对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的解释
反观职业体育领域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按照齐美尔的理论,也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是现代文化本身不可避免的普遍结局,只不过在竞技体育这个以对抗冲突为显著特点的领域更加触目惊心罢了。竞技体育从早期的业余化、娱乐化到今天的职业化、商业化,不乏各类客观文化的孕育和宣扬,如现代奥林匹克竞技运动所宣扬的“公平竞争”、“重在参与”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又如不断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各种竞赛体制及规则等制度层面的文化等。但是从齐美尔的主客观文化矛盾的必然性论述来看,作为该领域文化主体的职业运动员,由于其时间、精力以及对文化的整合速度受一己之力的限制,导致其对该领域客观文化的汲取是天然有限的,不可能像客观文化那样在数量和速度上无尽地增长,也即如同齐美尔所认为的,无法将客观的文化“内”化为己有,从而造成运动员主观文化的相对萎缩,即运动员个体对客观文化的汲取程度有限,其外在表象即是职业运动员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的相对低下和滞后。
因此,当人们习惯性地将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归咎于所谓的政治及商业因素的干预、制度法规的不健全以及运动员素质的低下等因素时[15][16],齐美尔文化现代性理论给了我们一记清醒的提示,甚至给了我们一条迥异的思路,即:发生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主客观文化的非和谐困境才是竞技体育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运动员素质问题仅仅是该领域主观文化滞后的一种外在表象;同样,所谓的政府因素、商业因素、制度因素等则是该领域客观文化不顾对主观个体的渗透而独自飞速发展的一种外在表象;正是这二者之间的非和谐性才导致了竞技体育的异化。简言之,即问题不是源于A,也不是源于B,而是源于AB之间的非和谐性关系。所以,问题的解决应着力于改善AB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发展而非单方面地改善A或者改善B。因此,对于竞技体育的异化,不能单方面地从外部归咎于政治及商业因素的干扰或者相关法规制度的欠缺等客观文化要素,也不能单方面地从内部归咎于运动员人文素养的低下等主观文化要素[17],而应归咎于主客观文化这两者之间的非和谐性发展。换言之,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即使客观文化先进发达,如相关制度法规日臻完善,体育人文精神已然回归,但若运动主体的主观文化相对低下,即运动主体对客观文化的汲取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程度有限,那么异化仍然无可避免;反之,即使运动主体自身主观文化水平很高,但若没有与之和谐配套的外在客观文化要素,如完善的制度规则,适度的商业激励及政治干预等,那么异化也仍会存在,只有运动主体这一主观载体“人”与其所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客观文化和谐发展,异化才有可能消除。
可以说,主客观文化二者的和谐发展远胜过单方面的突飞猛进。回溯竞技体育诞生之初的古希腊时期,尽管当时物质文化水平以及相关制度法规等客观文化要素简陋低下,但运动主体的主观文化也相应地简陋低下,从而使得主客观文化二者之间保持着和谐匹配的关系,因此当时竞技体育中的异化便无从滋生,就像齐美尔在《桥与门》一书中赞美古希腊文化时用他那充满向往的话语所言:“希腊人对哲学、科学、战略决策及生活享受等领域所做的贡献,使每个受过教育的人或多或少能够掌握。他可直接将大量客观文化应用于自己的主观文化建设,使主客观文化得以和谐发展”[18]。
如上所述,既然促使竞技体育领域主客观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消除该领域异化现象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主客观文化的和谐发展呢?齐美尔的现代性论认为若客观文化能够及时、准确、恰当地渗透到主体文化中并实现对主体人的培养,那么主客观文化便可和谐发展,这便是齐美尔针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所开出的一剂解药。按此,要想解决竞技体育的异化,就必须促使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客观文化能够及时、准确、恰当地渗透到主体文化中并实现对运动主体的培养,也即促使竞技体育领域中的政治、商业、制度等客观要素能够与运动主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执法者等)发生良性互动从而达至彼此间的和谐发展。当然,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的解决绝非如此简单,这只是基于齐美尔现代性论而得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向,但却值得我们关注并深思。
参考文献:
[1][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2 .
[2]成伯清.现代性的诊断[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4.
[3]Robert K. Merto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M].NewYork: Free Press, 1968:58.
[4][德]齐美尔.社会学: 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82.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
[6]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5.
[7][法]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M].詹汝琮译.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12.
[8]庞建民.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及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47.
[9]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77.
[10][德]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译.文艺出版社,2001:104.
[11]邹晓颖,刘楠.2008 北京奥运会反兴奋剂监管工作回眸[J].中国药物滥用防止杂志,2009,15(1):1-4.
[12][英]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M].陶传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33.
[13][德]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译.文艺出版社,2001:173.
[14]David Frisby,Georg Simmel. Critical Assements [M].London: Routledge, 1994:36-37.
[15]古文东.当下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 2011,32(1):86-90.
[16]孙志.我国竞技体育异化的致因及回归之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9):18-21.
竞技体育论文篇8
【摘 要】竞技运动项目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规则性的身体活动,它所追求的只是比赛的最后胜利,是一个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的复合体。以终身体育为背景的体育教学改革使得“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步深入到体育教学之中,从而使人们对体育教学中竞技项目的态度产生了分歧。本文主要讨论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 竞技项目;体育教学;改革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竞技运动是学校体育领域的热点,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伴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人性化的素质教育观念慢慢的深入人心,因此部分教育界人士指出:围绕竞技运动进行的教学,过分强调动作技术的精细化和规范化,从而背离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然而,竞技运动是体育文化的一块瑰宝,让竞技运动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降低它的弊端,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竞技项目在高中教学中的现行情况
一直以来,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所利用的竞技项目教学是为了让运动技术技能达到目标,过分重视学生的体制,而对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竞技项目在高中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受到高考的影响,让体育教学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使体育教学处在边缘地位。就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而言,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不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同兴趣、爱好、特长,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无法实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巨大的升学压力和老师、家长的错误引导,使得高中学生的体育情感在现实中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导致学生忽略了体育课的本来目的,对于体育运动存在着躲避、消极怠工的心理,使得体育课在学生心中处于鸡肋的位置。
二、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忽视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领悟和理解掌握能力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传统教学中,量化评价最为重要,竞技技术的教学不公平之处在于:全部学生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这种衡量很难让学生有满意和肯定的成绩,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尤其是对体育差生来说很不公平,这影响了他们对竞技项目的热情和学习,使竞技运动成为一种负担。
2.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成绩的好坏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过分要求学生的成绩,一味的追求让学生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这种只追求成绩的应试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和乐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感受到自我超越,快乐和成就感。
3.竞技项目的教学要求与体育教学目标相偏离
竞技运动项目所追求的是比赛最后的胜利,它所针对的范围只是少数的运动员,而体育教学的目标则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竞技技术,还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其结果使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都无法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让学生全身心地发展的本质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三、现行的高中学校竞技体育教学的改革意见
1.改革竞技运动项目的内容,增加健身娱乐性体育的内容
将娱乐体育的概念引入到体育教学之中。缺乏娱乐性,没有创造力是现在的高中体育不受学生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的娱乐性恰恰蕴藏在体育的竞技之中,高中的体育教学不能像社会上的成人之间的比赛一样,所以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使竞技运动的娱乐性更为突出,更能适应高中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对竞技项目进行适当的改变,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竞技项目趣味化,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体育带给他的快乐。长时间的进行同一个动作的反复练习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但很容易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越来越低,产生精神上的疲劳。如果我们能够在掌握一定的技术基础上,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联系,各小组之间相互对抗,同小组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合作,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
2.提高竞技项目的教育功能
竞技运动既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还能对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竞技运动项目的教育功能,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对现代社会的团结、和谐、进步有利。
3.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教学
高中体育竞技项目在教学实践中应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利用专业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改进体育教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科学的理论指导是竞技运动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落实。
4.重视差异性教学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一些或多或少的差别,所以每个高中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竞技项目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激发出自己的学习兴趣,体会到体育竞技的乐趣,让有不同天赋和运动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地、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机会。
结语
竞技运动是体育文化的一块瑰宝,竞技运动的规则性、竞争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等等都是吸引学生的闪光点。以前传统的竞技项目教学已不适应现在的体育教学。重视竞技项目的教育意义,增加竞技运动的娱乐性,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注重差异性教学才能使竞技项目更加符合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使其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盛伟.谈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理论,2010,(10)
[2]张纯甫.浅析竞技项目在高中体育教学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02)
竞技体育论文篇9
论文摘要:为实现竟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叶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根据“资源配置一运行一效益”模式,科学构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利于竞技体育的良性运行,有利于奥运战略的完成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准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认真总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人类经济和社会行为中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人们在考虑目前的发展需要时,必须同时考虑未来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生态文明,是把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增强环境支撑能力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竞技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竞技体育水平已处于亚洲和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体坛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时期同样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革,由以前政府一家办体育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格局,在这种形势下,竞技体育的分散化和体育活动的社会化将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发生急剧和大规模变动的时候,这种发展方式自身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和磨擦也日益突出,这就意味着必须对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关系重新加以审视,以便实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必要性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种缩影,它反映了竞技社会的人际关系,竞技是竞技体育的灵魂,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是运动竞赛的重要文化特征,竞技体育的法制化、组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它具有严谨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具有教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还具有赶超民族、国家、信仰、文化的强大穿透力.竞技体育运动作为人类高级文明活动,是社会机体的一部分,遵循进步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它已演进成为人类的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而确立在社会生活中,它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中,深刻影向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竞技体育运动的各个领域都相应地有了长足的进步,它深刻地作用于人类,强烈地干预社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和平、进步,但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扰.人们已充分意识到21世纪体育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体育现象扩大化与复杂化的趋势,社会的运行不断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的运行交织在社会、政治、文化的运行之中,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的繁荣、社会利益的结构变化,导致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体育项目发展的投资结构亦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事业,国家予以投资,竟技体育的投资决策关系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如何使竞技体育的投资决策更为科学合理,使国家的体育资源更为有效的得到利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那么就要对竞技体育投资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目前,对于竞技体育投资的财务评价和经济评价,一般采用全国统一的财务评价与经济评价的方法,而对体育项目的社会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一般概念可表述为分析评价项目对实现国家各项社会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与影响,是从社会效益方面全方位地评价投资项目的社会可行性,保证项目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体育的社会评价在于全面评价体育投资的综合效益,以减少体育投资的短期行为和盲目建设,克服投资建设领域中各级领导与管理机构决策的种种片面性,加强投资的宏观指导与调控,有效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说竞技体育社会评价从根本上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投资与体育发展、投资与体育管理、投资与体育环境、投资与自然环境、体育对社会生产目标实现的作用与影响等都是体育社会评价的范畴.对竟技体育项目的建设、实施,对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等予以分析,使各资源在竞技体育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得以合理配置,提高其投资效益,使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得以整休优化,使竞技体育得以良性运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以确保我国奥运战略目标的完成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传统的体育教育理论已无法全面回答作为社会现实的竞技体育运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体育的社会评价就可达到这一目的.通过对竟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可以协调国家各体育管理部门,可以使人的活动互相协调,使财物的供应得到适当满足,使人和物的管理手段围绕目标而发挥作用.它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使竞技体育的发展朝设计的战略方向前进,一旦偏离,立即纠正.还有助于向各级管理部门枪人目标信号,使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要求.由此可见,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就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2、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模式
评价模式的建立有助于评价过程的操作和规范,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有助于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促进项目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以整体的行为方式和环境相互作用,发挥自己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拥有自己的组织管理系统,财政经费、物质技术基础、职工队伍和教学科研机构等,这也是竟技体育取得效益的资板,它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德定性.为了实砚竞技体育的事业目标,这就要求对竞技体育的各资源系统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体育社会的祖定与发展,使体育项目的决策建立在社会可行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使竞技体育得以良性运行,使竞技体育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竟技体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国家和社会予以投资,然而投资计划和决策的关键应是投资的效益,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应促进人们在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方面能够制订出最佳的决策,通过资源的运行能取得最佳的效益.因此,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选取“资源配置一运行一效益”的模式应该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
转贴于 3、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要对竞技体育进行社会评价,就必须先确定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体系,所谓“体系”是指由一些有规律的互相作用或互相依赖的形式联合起来的物体的聚集物或集合物.这种组合决不是杂乱无章或任凭主观随意拼凑的,应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把客观上存在着联系的,说明事物现象性质的若干个指标,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功能在于它面对一个复杂、多变、多层次、多目标的社会大系统,可以科学、完整地表述和深刻揭示其内部、外部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建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为各级体育领导部门及时了解我国竞技体育的情况,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编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在设计和制定指标体系时,依据以下原则来进行.
3.1.1全面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反映竞技体育事业的主要特征,从各项指标的相互关系看,指标体系必须是竞技体育内在联系的科学反映,各项指标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3.1.2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中应有体育事业的共性指标,这是由体育所属行业内在统一性所决定的,但是竞技体育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选取指标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1.3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但在选择指标时一定要从统计对象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根本无法实现统计任务.
3.1.4简明性和规范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的设定必须名称简明,含义确切,必须符合统计规范,以便于实际操作.
3.2指标体系.定的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参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及体育产业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与分析、社会指标体系及系统科学的相关文献,结合体育社会评价的实际情况,对竟技体育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筛选能够反映体育社会评价的指标.
3.2.2问卷法:在研究中,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并就具体指标进行专家问卷调查.
3.2.3逻辑分析法:在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竟技体育社会评价实践,采用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等方法,对各项初设指标逐一论证并进行筛选,初步确立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竞技体育论文篇10
论文摘要:针对“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既促成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荣,又维护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纯洁性的说法,通过对完人教育理想的本体溯源以及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转变过程,发现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完人教育理想的破灭与重塑,而能够与其保持一致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古希腊竞技体育独有特征只不过是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与完人教育理想矛盾对立的产物,直至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相差无几了。
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宗教祭祀、祈福避祸、纪念英雄、政权更迭、战争和外交等等,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遗失,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即古希腊的体育旨在施行体智并重,心身并举的完人教育的说法却广为流传,日益深人人心。这是由于现代竞技体育存在的一些弊端与恶习,诸如职业化所带来的过度训练,功利化所带来的只重视成绩,商业化所引发的暗箱操作、金钱交易等,一些学者据此证明,现代竞技体育已经偏离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正常轨道,丧失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精神,要想克服这种弊端,必须复兴希腊奥林匹克竞技会的精神,重塑体育与智育并重、力量与知识并举的完人教育理念。
事实上,我们对古希腊竞技体育和完人教育理想的理解存在偏差。因为,这种理想在古希腊从未成为现实,而且在这种理想指导下的古希腊竞技体育,也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其与完人理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是柏拉图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矛盾,此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有特征亦随之丧失,与现代竞技体育也就大同小异了。
1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与思想基础
1)非功利性。考古的发现与相关的研究不断证实,古希腊的体育竞技与今天大不相同。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非功利性,不但竞技的承办方不会从活动中牟取任何收益,就连竞技的优胜者,亦不会从中获取某种物质好处,而更多得到的是精神奖励。这种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奥运会的纯洁性,因为,功利性因素的涉人,难免会带来一定的腐败机率。现代奥林匹克的创立者顾拜旦对此亦深有感触,因而主张抵制奥运会的商业化,并把商业化与奥运会的变质腐化联系起来,而力图维护其非功利性。但别具讽刺的是,第1届现代雅典奥运会因为出现了资金紧张,雅典政府为此不得不进行商业操作,靠民间募捐和发行纪念邮票等方式才勉强度过了难关。可见,所倡导的非功利性只是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一种理想礼。
2)非职业化。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坚持业余化原则,拒绝接受职业运动员的参与。业余化的好处非常明显,首先,运动员无需仅仅参加某一项或某几项运动,因而不会导致体育技能的畸形发展;其次,运动员参与比赛的目标在于娱乐性和参与性,而不必过分在意比赛结果;最后,非职业化可以吸纳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比赛,彰显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础。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古希腊竞技体育在其初始阶段,更多是贵族精英内部的自娱自乐,而极少吸收平民阶层的参与,贵族阶层的闲暇亦是促成这种非职业化的重要原因。
3)完人理想。一般人认为,现代竞技体育的诸多弊病与不足,主要发端于商业化(功利化)和职业化(专业化)因素。因此,为了克服现代竞技体育的弊端,有必要复兴古希腊的体育精神,倡导古希腊的“完人”教育理念。古希腊人认为,要将竞技体育教育与知识教育一道,作为培养完善人格的必需环节;形体美和心灵美对于造就个人的美德同样重要。所谓完人理想就是体育与智育并重发展的理想,而这种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念在价值层面上体现为古希腊崇尚健全思想寓于健全身心、尊重生命、追求公平、和谐发展的体育精神,于竞技体育活动中表现为“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可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离不开古希腊人对完人理想的无限追求。
2《荷马史诗》与完人教育理想的幻觉
古希腊历史因其结构复杂而令人眼花缭乱,仅就现今考古的发现已经证明,它至少是克里特、迈锡尼、希腊城邦以及东方古代4种文明交错混合而成的结果,因此,详细考证其“竞技体育”和“完人理想”的各自的发展史及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从《荷马史诗》中可以约略地看出“完人教育理想”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基本形态。《荷马史诗》是以古希腊迈锡尼时期的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塑造了古希腊的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可谓是古希腊完人教育理念的最初起源与标准样板。本来,把完美人格作为教育的榜样,这在古代是通行的做法,是无可厚非。但是古希腊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榜样,而且把这种完美人格作为现实的目标,期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与培育程序,把每一位希腊公民都塑造成这种完美人格范本一样的人。不过,因为伴随着竞技体育和智育的各自发展深化,这种完人的教育不是在体育与智育之间顾此失彼,就是对两者浅尝辄止,因而既不能造就真正的运动员,也无法培养伟大的哲学家,雅典教育的实际结果是只培养了运动员,而无法在智育方面取得大的成效。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错位,根本原因在于希腊人未能分清《荷马史诗》是介于半神话与半史实的作品,从而以信史的态度完全接受了《荷马史诗》中虚幻的“完人”理想。古希腊人一旦接受其为信史,同时把其中的“完人”理想贯彻到现实之中,就有混同想象与现实之虞。换句话说,如果泛泛地讲体能与智慧并重,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但是如果把体能提高到以一挡万,把智慧说成了神人不及,那么这样的两相并著,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古希腊人为自身设定了一个太过高远的目标,因而导致其在实践之中,不是过于注重了体能的培养,就是太过偏向于智能的提高,而很难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所以古希腊人对《荷马史诗》的盲目推崇,导致其确立了过于高远虚幻的教育理想。
3完人理想的幻觉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背道而行
从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特征及完人教育理想的来源考察来看,古希腊竞技体育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两大特征,正好可以映衬“完人”教育理念,并与这种幻觉保持一致性。但从历史上来看,应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与完人理想之间的根本矛盾,使得这些特征失去了不断发展的土壤,不可能在现实中长久存在,即使存在也只是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初创阶段。因为,古希腊人较早确立的身心并重、体智并举,培养卓越之完人的教育理念,有更深刻的内涵。他们所谓的体育,并非我们现代泛泛所讲的身体运动,而更多地特指竞技运动,也即体育比赛;他们所谓的智慧,也并非今天所说的文化教育,而更多的是指智慧教育、哲学教育。按照这样的考证,真正的完人既是运动竞技场上优胜的运动员,亦是学园中通晓智慧的哲学家。这种理想的设定是很高的,也只有在少数贵族,才可以做到这种既研究哲学,又进行竞技的体智并重。这就难怪在公元前500年至480年期间举行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上,优胜者或都是贵族,或都是职业竞技者,而真正的业余竞技者实际上就是这些贵族,他们之间才真正体现着“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竞技体育理念。
伴随着古希腊的竞技体育活动越来越被重视,获胜者的奖赏越来越丰厚,体育与智育各自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就再所难免,竞技者要想获得竞赛的胜利,必须很早就跟从专业教练,进行相应的训练;训练的种类几也从以前的无所不包,变为专门修习其中的一两种;而训练的方法,则愈加专业化。其中既包括具体的竞技技艺,还包括相应的饮食学、卫生学等知识;因而一些优胜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不断提出新的方法、发明或改进锻炼规则,接受特殊的饮食制度,遵守卫生条例。比如,公元前460年和456年两届奥林匹亚竞技会长跑冠军德洛麦就发明了肉食食谱,以补充竞技者的营养。所有这些均进一步促进了竞技体育继续朝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优胜者所获奖赏的不断提高,古希腊的竞技体育亦愈加难以保持早期的非功利性。竞技体育的功利化倾向不断增强。比如,雅典的梭伦就曾经颁布了一项法律(元前580),规定每个奥林匹亚竞技优胜者可获得五百德拉克马的奖励,折桂的竞技者免除赋税,且终身由城邦供养,仅此一点,就足以断送雅典长久以来在竞技体育方面所维持的非功利性特征。此外,商业化操作跟着也兴盛起来,最初是商业庙会与节日庆典,其次是负责供应事务的妇女或妓女,再次,竞技学堂及竞技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不断强大,智育不断孤弱,所谓体智并重、身心并举的完人教育理想已经名存实亡了。
因而,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盛,根本称不上是其完人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应该说是竞技体育本身与完人教育之间固有矛盾的特有产物,而始于古希腊竞技体育草创阶段的“非功利性”和“非职业性”特征也只能在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中如昙花一现,随着竞技体育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商业化倾向增强,这些特征便愈加岌岌可危了。
4完人理想的重塑与古希腊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向而行
在古希腊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之后,非功利性和非职业化的理想已名存实亡,但希腊人仍然对完人理想不离不弃,并根据这种完人理想的幻觉对新兴的职业化竞技体育加以指责,认为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过分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智育的必要性,背离了完人理想的初衷,因而必须加以遏制。这样的要求层出不穷,却从未得到实现。法国历史学家瓦诺耶克指出,“从色诺芬尼时起,体育课和思想文化课的苛求似乎是二律背反的”,但是,这种矛盾一直延续下来,却始终未能得到克服。
过去在谈及古希腊的体育与智育并重的完人教育理想时,论者经常引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相关的论断,柏拉图r5,曾说:“神赐给人两种艺术:音乐和体操。神不是赐给灵魂和身体的……而是让它们在灵魂和身体之间融合,达到张弛有度。因为,单方面沉迷于体操的人难免失之粗野,只注重音乐的人则会流于柔弱。”就表面来看,柏拉图似乎同样是在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要求增加智育在教育中的比重,以便复兴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但这只是表面而已,究其实质,柏拉图等人的批判在实际上非但没有扭转,反而促进了古希腊竞技运动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就他们的理论而言,他们业已放弃了古典时期的“完人”教育理想,转而主张“专业人”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柏拉图所作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
1)他区分了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目标是成为奥林匹亚运动会的优胜者,获得物质利益与精神荣誉;一般体育的目标在于强身健体,为精神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大体说来,柏拉图所作的这种区分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职业竞技与大众体育的区分。这在今天来说已成为常识的区分在古希腊却极有重要意义。正因为缺少这种区分,古希腊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完人理想的内容规定为竞技体育与智育兼举并重,要求教育在这两者之间实现兼收并蓄,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这种并重化为一纸空文,结果造成教育对竞技性体育的单方面强调,而忽视了智育的重要性。或者说由于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使得教育无法在体育与智育之间维持应有的平衡。所以柏拉图对竞技体育与一般体育所作的区分,一方面部分地挽救了古典希腊的完人理想,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竞技体育的独立化与专业化。古希腊竞技体育从此摆脱完人理想的束缚,无需再在体育与智育之间藏头露尾,也无需理会外界的指责,走上了与现代竞技体育相似的发展道路。
2)他区分了完人与职业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卫国者、战士和农民,这3类人的分类,实际上是在向专业化作妥协,前文之所以说他只是部分维护了古希腊的完人理想,原因即在于此。承认单个人不能既是智力突出的卫国者,同时又是擅长体育的战士,即承认卫国者与战士必需由不同的人分别担任,必须进行职业化与专业化。但是要想具体地在同一个体身上,把体育和智力活动均达到极至,即既要在竞技赛场上成为佼佼者,又要在课堂中堪比哲学家,则始终是不可能的。柏拉图关于3种人的分类,恰恰解决了古希腊长久以来所面临的难题,把古希腊竞技体育从完人理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推动古希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当然,由于柏拉图对智慧或智育的偏爱,造成其对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评价不高,甚至有时过激地主张取消古希腊竞技体育,但是这些并不能抹杀其理论在客观上促进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独立发展这一事实。
3)他提出智育高于体育。苏格拉底明确把知识等同于美德,这在古希腊是第一次。在此之前,希腊人更多地是把力量与知识并重的人称为具备美德。柏拉图继承了这一发明,进一步提高知识在美德中的比重,认为卫国者、国王的美德全在于智慧,在于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卫国者固然也需要进行体育训练,但这种训练更多的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而非出干美德和竞技方面的要求。就这一点而论,柏拉图不仅否定了完人教育的理想,确立了专业人的方向,而且在3种不同的专业人之间确立了在智育、美德和竞技体育3方面选择上所表现出来的高下优劣关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