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爱好绝对是两码事,成为足球记者并不风光,油水也几乎没有,如果把近距离接触球员作为目的,我敢说接触多了你一定会感到厌烦,中国足球圈所谓的黑幕不少,球员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以我来说,我很不喜欢现在的中国足球氛围。
不请自来,在一家网络单位也实习了差不多两个月了。主要回答一下网络视频媒体的,主要说中超。
体验:首先就是可以近距离见到很多球星。特别是跟队的话可以和球队的球员成为私下的好友。不要以为跟球员成为好友是为了出名赚钱什么的,成为好友的话,以后有需要对他进行采访或者爆料,一个电话就搞掂了。关系不好的都不会鸟你。也可以学到一些基本的新闻行业运作流程,个人觉得在学校读的那么多新闻理论都不如出来实习半年学得多,切身体会。还可以跟很多足球新闻界的老前辈讨论请教,很多新闻界的老师都是很好人的,只要虚心一点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同时也会传授经验。老师跟我们说不要看着做体育新闻的那么风光,经常要熬夜编片,很耗身体。比赛结束后回到编辑室都差不多十二点了,还要剪片子。所以不要把足球记者想成一种很风光,很简单的工作。风光的背后同时也充满着付出和辛酸。
也简单说一下中超的一些流程吧。
赛前:一般比赛的前一天会在主队体育场的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两队主教练会协同一位队员出席,先主后客。记者向主教练或者队员提问。
赛中:一般比赛前提早一个半小时到体育场的媒体工作室领取下场背心,文字记者的话就坐在记者席上。还可以取阅出场名单。媒体工作室也有一些香蕉面包咖啡矿泉水提供给媒体。入场仪式开始前要到球员通道两侧站好准备拍摄。开场后就站到龙门后面拍摄。
赛后:主教练直奔新闻发布厅举行赛后新闻发布会,也是先主后客。一般会谈及本场比赛的表现,总结。球员可以直接回家,经过混合采访通道时媒体可以对其进行采访。
图为出场名单。
图为场边拍摄。
图为中超广州德比赛前新闻发布会。
图为中超恒大对上港赛前训练。
图为采访上港主教练埃里克森。
图为恒大球迷开放日采访恒大队员于汉超。
我觉得我可以提供一些体验。
我不准备讲故事——说到故事,但凡做记者这行大概都能抖出些色香味俱全的料来。不过这些细碎的体验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至少对我来讲如此,我没准备来哄大家开心。我希望的是,可以提供一些经验给大家以帮助,至少是带来一些想法,那可能是比获得点赞同,博大家一笑更有价值的事情。
除去丰富的行业感知,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之外,记者这份行当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会提供一种强烈的错位感。想想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立刻就能得到和我们平常只能远观的知名人士谈笑风生的机会,这种感觉和刚刚进入这个行当的冲劲混在一起,很容易产生错觉,丧失理性的自我定位。
这种错觉最早来自于称谓的改变。比如说你可能会接到一个电话或者收到一封邮件,措辞恭敬的问某某老师你好——这个时候我们很有可能过早的收获“老师”这个称谓,而我们还没有能力和准备担负起为他人答疑解惑,提供帮助的心理准备。
我还记得,当别人第一次叫我老师的时候,我是很心虚的。
在刚刚入行的时候,我最想做的是什么呢?其实很多人都已经演示过了:代表亚洲,搞一个大新闻嘛。
为了获得一个面对面的采访机会,你会找各种可能性,和很多人聊天。你会莫名其妙的亢奋,和采访的对象产生一种对抗感,试图与他在语言上心照不宣的交锋,挖出一些猛料,暗自用话术制造陷阱请君入瓮,竭尽全力获得尽量多的采访资源。你甚至希望营造出一种“艺术人生”式的专访环境,非要被采访者痛哭流涕,跟你掏心掏肺才好。
当然我得说我没一一试验过,至于朱军式于谦式鞠萍姐姐式的聊天风格我也就是想想而已。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如果说一名记者在投入行业的过程中没受过爱德华·默罗或者水门事件的熏陶,反倒是不合格的,缺乏基本从业理想的表现。但是这些案例实在是太特别。记者当然应该担负着澄清事实,维护社会公正的道德感,但是对于一位媒体人,尤其是对于一名从事消费产业的媒体人而言,他最基本的工作责任是成为媒介,架起受众和当事者沟通的桥梁,如孤胆英雄一般对抗某种未知的势力,揭开不为人知的阴暗反倒是太过虚幻了。
采访者和受访者的关系并不是对抗,更重要的是合作。如何转达受众想要的,如何传递当事人想说的,才是记者应尽的本份。
当然我需要花很多时间来理解这些。就我而言,我在从业之出的表现得略显热情和急切,以至于忽略了很多需要思考和判断的东西。
不过我并没有像传统故事的剧情路线里栽了一个大跟头然后大彻大悟痛改前非。我没有捅过大篓子,顶多也就是使点小坏,我也得感谢那些经验丰富的长着在发现我的小伎俩之后没有痛彻心扉的教我些人生哲理。这些工作热情反倒帮助我完成了很多还不错的内容,而造成的最大副作用也不过是声带打结而已。
是的,没什么爆点。
不少想法是在结束这份职业一段时间逐渐产生的: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实在应该谦虚一点,多向周围学学。如果我能够少一些表现能力的热情,放低自己,多和前辈沟通一下(当然也得分人),也许可以在这份职业中获得更多价值。
很多人在面对工作时应该都有这种阳刚之气,这挺好的。我想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稍稍收敛些锋芒,放平心态,未必有什么坏处。
这大概是记者这份工作带给我最重要的体验了。
好了,大清早起来说一说我的故事吧,成为篮球记者才一年不到,所以实际上并没有很多的经验,而且我本来就不是科班出身,成为了记者之后也是自己一个人摸爬滚打慢慢摸索出来的,路上也少不了不少前辈和同事的帮助,非常感谢。
第一次报道的比赛是奇才季前赛在巴尔的摩举办的对阵鹈鹕的比赛,其实我是先成为奇才球迷,再成为记者的,所以当我从媒体通道进去,看到了那么多熟悉的球员就这样站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感觉很不真实。
第一次进更衣室,由于脸盲除了首发剩下的基本都分不出来了,实在有愧我看了几年的奇才比赛,第一次采访也没敢问什么问题,所以基本上都是跟着别人后面录音而已。
后来慢慢的熟悉了这份工作,也就更加柔韧有余,发布会经常会提问题,更衣室也会抓住球员单独侃,于是也与不少球员聊的很熟,我本身是内内粉,所以当我真的跟内内聊天,采访,握手的时候,那种激动时难以言表的,但是,一年见了三四十次,也就这样了。
那大概说一下比赛日的采访流程吧,首先是早上会有投篮训练,一般在十一点左右,但也会根据比赛时间调整,如果比赛早的话可能就不做训练了,训练结束之后会有记者采访环节,这里一般都会比较松,来的人也不多,然后下午七点的比赛,大家大概会四五点到,我一般也会四点左右到,比赛前90分钟和75分钟会分别有两队的教练做赛前发布会,一般就在更衣室门口就做了,然后更衣室会开门,但是我一般也不去,因为赛前大家也不是很喜欢说话,比赛前45分钟更衣室会关门,比赛结束之后,教练会首先进行发布会,这里两队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我这种一个记者的,一般只能抓一边了,但也出现过波波老爷子这种一分钟结束赛后,这边奇才的还没开始,也是我仅有的几次两边都采访到的时候,发布会结束之后,更衣室也就开了,大家拥挤在更衣室里,等着一个个球员洗完澡做完理疗然后接受采访,而一般被采访的都是首发或者表现比较好的,所以我经常去抓一些角色球员聊天,相比主力,他们会更好说话,而且公关也不会管太多。采访完我一般不在现场写稿子,开车一个小时回家,大概就12点了,写完稿保守估计两点,因为我本身也不是文科出身,本来功底就不好,其实采访的时候会有很多碎片想写出来,但是当真的做到电脑前的时候就基本无从下笔了。
这份工作只是个兼职,如果不是爱好,真的很难坚持下去,但是我仍然热爱这份工作,而且当我想到每年能近距离接触各种球星,我也就觉得不那么累了,而这一年我能够跟我最爱的火花聊天,握手,简直像做梦一样。。。
话说休赛期真是无聊。。。。。
谢邀。
老鸟开头应该这样写吧:十年记者生涯,我来说说。不过初来知乎,这头一篇回答真挺勾人回忆,我决定认真谦虚写完,不敢得瑟,权当是自我介绍了。
基本的背景,是我在2004年进入《足球之夜》,到2015年辞职,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一线跑。经历过没有明确跟队及跟队状态,有中超版权和没有中超版权的状态,以出镜报道为主和以采集素材后期编辑成片为主的状态。
结论是,电视/广播/文字记者跑一线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因为任务不同,最终作品/节目的劳动方式也不同,这决定了在现场的工作状态也不同,体验也是相当不同的。
(超长文章预警!)(超长文章预警!)(超长文章预警!)
以同行新人为受众,以任务为单位,我写篇流程攻略好了。
1、报批选题和编前会
任务不是一上来就去现场打怪的,而是要找叹号NPC(领导)。可能你是交上一份任务道具:选题,也可能通过对话就获得批准了。
当然也可能是领导直接派任务下来。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得在这个环节定下来的是:
所拍摄素材的用途:供几档新闻?是否在接下来的足夜(节目)里播出?预想的节目时长?
是否有直播连线任务:具体的时段?走自租卫星车线路还是公共信号?
基本上这些答案都能通过编前会获得,顺便就可以确定和自己搭档的是哪位摄像,还有没有其他组一起出任务了。借这个机会可以大范围的沟通一下,听听其他人的意见,毕竟出发后任务就归自己,与任务无关的同事没关心的道理。
2、出发前准备
编前会开完还没有到现场部分。
首先是在确定出行人员之后订机票和酒店(得统一确定各位的出发时间);酒店除了位置、舒适度和价格,还要考虑具体去球场的线路,是步行还是打车。看起来这不是很大的问题,但想象一下带着几十斤的摄像机和三脚架,烈日当头步行10分钟,便是麻烦事了(还有之后的拍摄任务和出镜任务,还要有回程),特别是出镜的话是要穿/带正装的,像我这样出一头汗还好,否则体育场里可不好找地方重新打理发型。
领设备:摄像机、三脚架、电池、灯、话筒等等等等,考虑有没有专访,是否要带纽扣话筒,手持话筒选择有线还是无线比较方便(有线手持话筒没有电池和无线信号制约,是最安全的选择);
然后是信息确认:给相关俱乐部或足协联系人打电话,约定采访和采访时间,告知此行任务;一些重要采访对方也要走流程,得提供带签字盖章的正式采访申请传真;
最后是功课:针对这次任务,了解各种背景信息,做多复杂取决于你的时间和具体需求。足夜的岁月里大部分的任务是节目成片而不是出镜,只有片子拿得出手才会被表扬,所以当时的功夫也都下在这些部分了,这部分非常重要,准备好了一趟任务就成功一半了,所以我会给出例子。
2011年李毅退役,我接手《听李毅讲大帝故事》一片。考虑到大帝经历之独特,我们想做个不一样的专访。除了刘建宏老师和李毅的面对面之外,我希望让李毅看看他过去的影像,无论是进球、错过进球还是那句著名的”天亮了“,与此同时会有摄像机来观察他的反应。
成片的效果大家可以从网络视频中找得到。去年第一次和李毅搭档解说时,他还记得具体播出的年月(我自己都不记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但说回来,从准备素材,到准备播放设备和场地,如何布机位如何布光,都是在采访之前确定好的,剩下的就是执行和微调了。准备有多足,成片效果就有多好。
3、MD-1
全称是Match Day -1,也就是赛前一天。一般情况下,赛前发布会、两队适应场地训练会被安排在这天。所以先说这两件事:
发布会:两队主帅各带一名球员,分两场开。记者前排坐,后排是摄像机预留地,这是基本搭配。大赛要求比较严,前排会留给图片记者,但只允许前5分钟进行拍照,或单给出1分钟时间专门用来拍照。
作为记者,这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提问,当然有很多答案是可以提前预知的:比如关于明天具体会有什么样的战术,或如何评价对手的主帅、球队、成绩,这一系列的问题通常会被回避。有用的信息在于伤病情况和可能的轮换承诺,所谓有用,是指可能在成品节目或出镜时用得上的。
提问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许多同行会忽略自报家门这件事(虽然大多发布会前都有提醒),我的方式是把“您好,XXX记者”放在提问之前,如果是从未采访过的对象的话,会把自己的名字加进去。一来这是礼貌问题,二来也让对方清楚正在回答的是哪家媒体提出的问题,通常会得到更具体及亲切的回答。
赛前训练:一般情况下只开放前15分钟。赛前一天球队的训练内容不会太复杂,全程一个小时。所谓前15分钟,无非让各路媒体拍拍热身,大家有画面可用,一些针对性部署的演练肯定是不会对任何媒体开放的。所以这个部分记者要做的事,首先是观察训练前球员的情况,比如很多教练会找有伤的队员谈话询问情况,或者单独找防线/锋线的球员叮嘱,这些都可以用在出镜内容里。
当然一些特别的场景,保持拍摄状态会有意外收获。比如2013年恒大客场对卡塔尔的莱赫维亚,由于我们到的够早,拍到了米卢和里皮的这段对话。面对米卢的情报侦查工作,里皮完全没有回避,而是非常开放的面对,谁知道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可惜当时我还读不懂这其中的玄机...
赛前训练允许拍摄的地点各不相同,中超亚冠会允许在两个替补席之间的场边,大赛只能安排在球门后两侧的较远位置了。前者的情况下,有机会在球队进场时寒暄一下,问问状况开开玩笑,当然主要是为了丰富素材考虑,能寒暄的一般也是私下有联系的球员。
利用在场内的场景出镜效果会好一点,背景够丰富。菜鸟时代最头疼的是这个部分,担心一遍说不下来,担心该表达什么,担心会不会说得不好。
实际上,15分钟的训练,大概10分钟左右摄像是要好好拍素材的,一些新闻稿中提到的人要找机会拍特写(很多时候训练位置安排的远机器推不上去所以要找机会),然后调机位调光插话筒再录出镜,基本上只剩下3分钟的时间了。如果要说30秒,这意味着只有5-6次机会。
我的经验是记点,确定自己要说的是几件事,每件事的重点和必须要说的细节,别太在意遣词造句,别把每个字都背下来就行了,如有同行新人可以慢慢体会。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出镜应该是一遍过的。
如果比赛日有现场连线的话,还要再多做两件事:
一是和俱乐部新闻官确定连线时的采访球员和时间(如果对方愿意提供的话),二是和自租卫星车/公共信号制作方联系,确定直播事项和地点。自租卫星车的情况比较复杂,且遇到的情况比较少,这里不做更多说明了。
最后,世界杯等大赛时,除了记者证件之外,还要领取相关权益的副证(如图中上部小卡片)。
在这一天的所有任务开始之前,早一点到球场,找到媒体办公室领取(以及场地拍摄背心),一个场馆去两三次的话和官员就挺熟的了,比如2014年在里约认识的英国姑娘Tara,一聊之下发现她中文讲得相当不错,细问之下知道原来平时就在北京工作。与这样的小惊喜不期而遇,也是记者的大乐趣之一。
总之,在赛前一天把路趟熟,确定明天自己要走的路线(从哪儿进场从哪儿去发布会混合区),以及可能会有的路线变更(可能比赛日这条路就封闭了),确定明天哪些工作人员会和自己打交道,是非常重要的事。
有些场馆的线路设计比较麻烦,国内的话比如杭州的黄龙体育场,赛后的路线是先从南塔离开内场,再从外边兜1/4圈,从外侧进入发布会,这要多耽误5分钟左右的时间,稍微慢一点就赶不上赛后发布会的开头了。
4、MD
非从业者其实从这里开始看就好了,满足猎奇部分的内容主要在这里。
全流程大概是:
到达球场 → 拍摄球场外景/采访球迷 → 拍摄球队到达 → 进场并在开赛前一小时获得首发名单(这时候记者和摄像可能就分开了) → 记者进行直播连线 → 摄像拍摄场内球迷、赛前热身等 → 全场比赛拍摄 → 记者进行连线或赛后瞬间采访 → 赛后发布会 → 赛后混合区采访 → 赛后球迷采访/外景空镜头 → 结束。
拍第一个镜头前60-90分钟到球场是比较安全的做法,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这60-90分钟不过是在媒体休息室喝水,但保障的是很多意外事件时的播出安全:
比如去年石家庄永昌首个主场比赛,由于当时球场还没有单独的媒体通道,我们只能挤过汹涌的人群进场(还会被球迷抓住寒暄合影),之后发现卫星车没有开到预定的地点,由于高清信号线的长度约束无法接入球场里,在一切问题解决之后,距离直播连线只剩下不到3分钟时间。
但通常这个时候球迷非常少,采访球迷的随机性很大,也是相当好玩的事儿。特别是大赛期间,比巴西世界杯期间那个动图...这个你们自己去搜吧...
实际情况是,当时的比赛是智利和西班牙的赛前,当这群家伙冲过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要辨别他们是哪头的,好在胡闹之后可以直接接提问,结果发现他们是...巴西人...
同样是2014年世界杯,采访完阿根廷球迷后有个大爷没走,问我是哪儿人,我说我中国人啊,大爷就回答我说:啊!太好了,我是汪嵩的朋友。
后来我问了汪嵩,他说我不认识这大爷啊...
所以,我特别喜欢赛前球迷采访,因为80%的结果都是自己猜不到的,随机才好玩。
支线任务:所谓直播连线。
站在HB(东道主转播机构,也就是主播台)提供的摄像机前,拿着他们提供的话筒,戴上他们提供的耳机(有些大耳机不好看又影响发型,可以要求换成自带的耳塞式的),到了预定时段就开始切进信号了。
在此之前要确认几件事,一是后方的电话是不是打进来了:大赛时直播点会配备卫星电话,提前把号码发回给后方等电话就行了,有时卫星电话不好打,后方也会通过记者自己的手机完成通话,总之让你能听见后方主持人说什么。
二是构图,根据最终播出效果(可能是你的全屏,或多视窗),要帮助导演传话给摄像调机位调构图调光,这部分内容有预先沟通,基本在站位之前就能完成了。
三是试话筒,要后方确保声音质量没问题,且声画对位,简单的方式是用手比划的同时从1数到10,后方很快就知道有没有问题了。
一切就绪之后就聊吧,其实只要准备好了(参见MD-1赛前训练部分),直播流程都是很顺利的,偶尔的小失误也有后方主持人帮忙弥补,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是帮自己理清思路,注意控制表达时长就好了。
但也有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后方直播流程走乱,预定的时段内无法直播,需要一口气把前方情况说清楚,然后录播。这也是情绪最容易波动,最容易紧张的情况。别为自己的失误自责,随着经验累积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顺便一提,我人生的第一次直播连线就是世界杯,2010年的南非。你说能不紧张么?那不也做完了么。
国内比赛的赛前直播连线,通常都能配采访嘉宾,比如即将比赛球队的替补队员。如果是年轻球员的话,通常都是比记者还紧张的,所以多和他们开开玩笑,提前说明要问的问题,给他们时间思考如何更好的回答效果会更好。不要做太明确的行为约定,比如击掌啊什么的,一是看起来很傻(真的很傻),二是直播紧张的情况下,经常配合不到位(那就更傻了)。
这个环节多为被采访人考虑,可以建立信赖关系,千万别只考虑自己如何出风头,观众心里都清楚得很。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拍摄比赛的部分,国内限制不多,记者可以和摄像在一起。入行不久时,足夜老摄像P叔曾说:“人人认为足球记者幸福,比赛免费看,殊不知大家为进球欢呼的时候,摄像要冷静的寻找可拍摄的细节,最是注意力集中的时候。”
这么复杂的原话我肯定记不住了,反正是这么个意思。我的习惯是笔记本不离身,开场后双方的具体阵型站位、发生事件一定要记;直播信号之外观察到的细节一定要记;看到各种细节和变化之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判断一定要记。
这些都记下来了,赛后发布会和混合采访区的问题就有了,出镜时表达的内容就有了,成片的文稿也都有了。如果像个普通球迷似的看球,后边的工作通常会很惨烈。
另一点是和摄像的配合。摄像两只眼睛,一只盯着摄像机的寻像器,另一只虽然能略照顾到同一方向,但只能看个大概了。这需要记者随时帮摄像关注摄像机方向以外的细节,并提醒摄像。提醒的时机很重要,无论什么性格的摄像,都不会喜欢在自己集中精力拍摄的时候被打断,所以第一不要拍打,第二不要冲摄像大声喊。
我会根据发现细节的重要性,决定提醒的时机。一般情况下摄像一个镜头拍完之后做提醒,尽量不打断上个镜头(也许上个镜头的细节比你观察到的还有趣),特别重要的(比如场地另一端打起来了或者重伤),会在摄像耳边说,先提醒关键词“打起来了,有受伤”,再说清楚位置和人,有些摄像无法对上年轻球员的名字和脸,要提醒球衣号码。
赛后不要急着离开拍摄位置,还有谢场等通常无法在直播信号里体现的好素材等着你拍。选好了地方,故事自然就在你眼前发生了。
世界杯等大赛,场内只允许摄像一个人进入,记者只能上观察席(如果连观察席票都没有的话只能在媒体中心看球了),必要的时候可以准备个小望远镜观察细节,同时拍摄的重点在赛前和摄像沟通清楚,别指望通过微信等方式通知突发情况,有需要还是打电话吧(祝你能拨通)。
中场休息是个很好的沟通机会,有需要可以提前把微信发过去让摄像中场休息看。另外,一定提前确定赛后你们的会合地点,一场比赛下来摄像的体能消耗非常大,尽量帮对方做些体力活儿。
赛后可能会有Flash Interview,也就是瞬时采访。也就是跟着直播信号,在赛后第一时间所有观众都能看到的短采访,通常是1分钟。如果拿到这个权益,你将可以决定自己要采访的对象是谁,会有工作人员帮着拉球员,所以提前就位准备就好了。
涉及到时间太短,提问长度一定要压缩,越简单越好。而且像亚冠以上规模的比赛,是严格要求提问者不能入画的,所以没什么可总结的,直来直去争取多问几个问题。有经验的媒体官员会提前和记者沟通两三种手势,用以提醒剩余时间(30秒/15秒/该结束了),尽量把重要的问题往前挪。
赛后新闻发布会,帮摄像安顿好机位后往前坐,想提问就早举手,举高点,即使提问记者再多,如此显眼的每次都举手的人,新闻官也一定会给提问机会的(无论世界杯欧洲杯按这方式80%都会被新闻官翻牌),别忘记自报家门。特别多记者的场合,在提问前确保教练/球员看到你的位置,这样方便沟通,可以举手告诉他们”我在这里“。
最后就是赛后混合采访区了,这里是媒体人工作时比较有战斗感的区域。基本规则是:围栏会将媒体和球员通道隔开,在球队离场的路上,能拦得住的人你随便采(禁止拉拽等不礼貌行为)。
在这里有两种策略,要想清楚自己是主媒体还是从媒体。
主媒体意味着你足够强势,能确保重要球员赏面在你的摄像机前停下来。如果是这样的话,首先往前(入口方向)站,确保最好的位置。一定会有从媒体想和你一起采访的(多伸一支话筒),别不情愿,混采区没有独家新闻。如果确定联合采访的话,错落好彼此的机位,别互相遮挡,有同行因为这些事情争吵甚至动手的先例,没必要。
另外要考虑球员的情况,比如年初U-23亚洲杯,糜昊伦出现严重失误。赛后混合区我叫住糜昊伦,没有拍摄的情况下告诉他:”我觉得你比赛当中表现得不够勇敢,我希望起码赛后你可以勇敢的面对媒体,当然,是否接受我们的采访由你自己决定。“
最终各位都看到了那段采访,这是我听过的赛后混合区采访中最令人动容的一段。糜昊伦忍着眼泪,没有替自己辩解,而是一直强调:”(有失误)我觉得特别对不起傅(博)指导,虽然外界很多人质疑他,但是这两年他特别辛苦的带队,你看他头发都白了。“
采访时傅博指导路过,看到糜昊伦接受采访时表现的很惊讶,然后没有阻拦笑着离开了。
有时候媒体要有这样的作用,让球员在赛后有个表达的平台,而不仅仅是谴责、逼问、勾心斗角或相互恭维。那之后的比赛,糜昊伦继续首发,而且表现得很出色,我特别开心。
如果自认与球员不够熟,或平台较弱,提前选好跟随的主媒体且沟通清楚,在这里给大家讲个失败的例子:
2014年世界杯阿根廷和尼日利亚的比赛赛后,混合区被设置成了U字形,绝大多数媒体都涌在入口,通道尾部只有巴西ESPN的一组人,记者梳了个小辫子,看起来挺业余的。
当时我和搭档的策略是站在U字型的底部,也就是正中间,原因是当多名球员一起走出时,排头的大量媒体不可能全都拿下,总有几个人是因为没有被翻牌,而产生失落情绪的,这时候我们就成为国内媒体独家采访了。
依靠此策略,我们完成了罗霍和恩耶亚马(那个门柱哥)的采访,而且效果很好。但当梅西出现的时候,我们发现策略还是出了问题。
梅西一路走过所有摄像机,根本没停步,所以瞬间所有摄像机和记者都沿着U字型移动,并叫喊着梅西的名字(当然走过我们面前的时候也是一样)。当大家都以为梅西不准备说话而停止跟随的时候,他却在尾部的小辫子面前停下来,主动拥抱。小辫子不慌不忙的从包里掏出个小礼物送给梅西,俩人寒暄了几句才开始正式的采访。
当我们发现再移动过去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于是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在非常别扭的角度下勉强拍到了采访(所以还不算失败到极致)。等梅西离开后,众人都向小辫子投去了佩服的目光:原来大神在这里。
请重点注意自己的选择:按照排名列出要采访球员的前三位。球队输球的话,球员通常会扎堆离开,能采到一个就够了。混合区的乐趣就在这里,很有策略感。
这里说句题外话,前几天有网友留言,说2013年亚冠决赛次回合看到我穿着全套正装,因为那天差不多还有30多度,所以顿时觉得我还挺敬业的。
对于记者来说,这样的反馈足够令人幸福了,慢慢会发现,很多成就感是因为平时自己做得够严格够累,其实大家都看着呢。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5、后期和后续
在足球之夜,MD结束不算完,还得出成片。根据片子的类型不同,做法和流程也都不大一样。这里我不具体说了,还是举例子。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012年做《岡田武史在中国》,前期拍摄战线极长,从2011年12月一直到2012年5月。以至于采集了超过120小时的素材之后,留给后期制作的时间只有13天。当时的目标是做3集、每集20分钟的节目。
在动手的第一天,日本NHK和我们同期拍摄岡田武史的纪录片成片播出。我在电脑上用极渣画质看了直播,当时的日文水平只能看懂生肉的2成内容,即使如此,我还是差点哭了(是真的差点哭了),因为对手成片质量给我造成了巨大压力。
除了包装,后期编辑的95%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由于编到第3集时觉得对前两集效果不满,又重新编了一遍,所以算下来是编了5集片子。最后冲刺的三天基本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编完片子就住在台边上的梅地亚酒店,睡几个小时再继续战斗。
我仍记得熬完最后一夜,早晨把合成好的磁带交给同事的瞬间。那之后24小时,我回家洗衣服、晾衣服、收拾行李、睡了4个小时,然后拿着行李出门,坐飞机去波兰报道欧洲杯了。
这便是后期了,满载制作截止时间和质量的压力一个人对着键盘和鼠标疯狂啪啪啪的日子。
另外,还有还机器、报销的手续和编后会的总结,前两样是我最不喜欢的内容。
6、一些独特的经历
最初和被采访人打交道,双方的关系只不过是工作伙伴。但有些人会慢慢建立信任,成为朋友。比如拍摄《岡田武史在中国》期间,我已经可以得到允许,观看封闭战术训练了(当然拍摄是不行的),很多训练内容和细节都躺在我的笔记本里,这是我学习专业足球的宝贵机会。
如今,每年也能找到一次机会和岡田武史先生一起喝顿酒,虽然从工作的角度上已经没有太多关联了,但是通过工作建立的信赖感不会变。我是对社交比较冷漠的人,但圈内一些朋友,是可以交心的。
大概是去年,于汉超发来张照片,是当年拍摄《辽足双子星》时拍的。我不爱拍合影,所以各种大赛下来,除了和贝克汉姆拍了张之外,几乎再没有和球星的合影了。包括国内的采访甚至是朋友聚会,都极少主动拍。所以收到照片时,感慨了许久。
而这份工作有机会让人行万里路。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南美,从大城市到小镇子。见识不同景,结交不同的人,哪怕是一面之缘,彼此坦诚的5分钟也足以铭记许多年。
2012年欧洲杯,在完成最后一句配音后,我转过头,发现HB的法国同行正拿着手机摄像头对着我。我以为他在拍照就给了个微笑,结果他是在录视频。
录完后他冲我一乐:”把你邮箱给我我把视频给你发过去“。然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是我见过的编片子手最快的人。“
这一句话就足以让疲劳感清零了。
最后:
一不小心写的有教程感了,诸位多担待,前辈请忽略。难得有兴致,把从业的经验尽量分享,也怕很多本事过些年不用就忘了。
唯一希望,是后来者能做得比我更出色。
转载请注明: » 体育资讯 » 成为一名体育记者是什么体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